客觀數據顯示,居民收入無法支撐市場,中國的消費能力正在明顯下降。(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0年10月9日訊】北京官媒發文強調將居民消費當做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引擎。分析人士披露,北京制定的「十四五」規劃,基本確定未來發展方向,即從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轉向消費,作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但客觀數據顯示,居民收入無法支撐市場,中國的消費能力正在明顯下降。
北京官媒《人民日報》10月8日發表題為《消費成為中國經濟增長主引擎》的文章,肯定過往「十三五」經濟增長方式。文章說:「中國經濟發展正在從以往過於依賴投資和出口拉動,向更多依靠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轉變。」 「中國不斷拓展的內需和消費市場,將釋放巨大需求和消費動力。」
據自由亞洲電臺報導,成都維權人士黃曉敏認為,該文章是宣傳北京官方的新政策:「《人民日報》今天發表的這篇讓消費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引擎,從頭到尾,為宣傳而說,為打造一個虛幻的盛世而說,顯得空洞,其中缺乏數據和依據。它抓住幾個服務亮點,個人服務消費方式,就說這是整個中國經濟以點放大的宣傳。」
看慣了北京官樣文章的黃曉敏表示,自我讚揚、推銷官方政策是北京當局的一貫作風,「而這個一貫的做法在這篇文章裡面,還顯得底氣不足,數據不實和宣傳的煽動性」。
「十四五」規劃定調消費帶動經濟增長
《人民日報》寫道,回望「十三五」,消費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主引擎。超大規模市場釋放的巨大消費潛力,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今年上半年,面對疫情衝擊,消費市場持續穩步回升,到6月,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降幅已連續4個月收窄,表現出強大的韌性。
自由亞洲電臺報導稱,10月26日召開的中共五中全會制定的「十四五規劃」,其重點是確定習近平提出的「以國內循環為主、國際國內互促的雙循環發展的新格局」發展模式,依靠中國國內消費需求,推動經濟增長。
數據顯示中國居民收入無法支撐消費市場
中國總理李克強在今年兩會記者會上透露,全國有6億人平均每人每月收入只有1000元人民幣,這個消息打破了很多人對中國消費市場的幻想。即便是較高收入的中產階層,他們超過一半工資都用來償還房貸。
而更令人擔憂的是,從今年上半年,中國大量外資企業撤離,再加上數據顯示「十一」黃金週期間,居民消費同比下降。因此,北京當局的計畫能否一如以往順利實施,當前難下定論。
蘋果已有8家代工廠轉移印度
印度科技部長普拉薩9月表示,蘋果已有8家代工廠從中國轉移到了印度。金融學者司令對自由亞洲電臺說,蘋果、三星這些代工企業陸陸續續撤離中國,這些代工巨頭非常看重勞動力的成本。這些企業往往受到北京當局不應有的審查和限制,雖然北京口口聲聲的說制定外商優惠政策,事實上他們發現在中國大陸投資的時候,遇到很多政策性壁壘,這是不可避免的。
蘋果的代加工廠長期由富士康擔任。富士康每年為中國提供數以十萬個就業崗位。司令說:「農民工也好,中國大陸內地到沿海地區的代工廠打工,富士康這些企業在中國大陸提供工作崗位,貢獻度非常大,撤離對中國大陸就業市場的打擊不可小覷,他會加劇中國就業形勢的緊張。」
外資為長遠企業利益撤出中國
根據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8月中旬公布的研究數據,外國公司想在疫情期間將製造業務轉移出中國大陸,可能需要在5年內付出1萬億美元。不過美銀也指出,從長遠來看,這一做法可能對企業有利。
自由亞洲電臺報導稱,司令認為,北京當局提出的內循環其實也包括就業內循環,也就是在民營企業就業,轉向用中國國內的內貿投資產生的就業機會,這是北京政府目前試圖解決的嘗試性探索。
司令表示,一旦外資全部撤離,意味著中國永遠喪失世界工廠的地位。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靜馨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