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範寬《溪山行旅圖》(图片来源: 公用领域 故宮博物院)
中國繪畫史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特點,就是出道即巔峰。因為中國傳統文化是神傳文化,直接由神傳給帶有使命的人,所以一下子就是最好最正的。拿書法來說,自東晉王羲之初創新體,那一時期的書法就成為後世翻越不過的高峰;而山水畫同樣如此,它真正成熟就是在北宋時期,同時,也是在此時達到滿級成就。其中,北宋範寬《溪山行旅圖》、北宋郭熙《早春圖》、宋李唐《萬壑松風圖》等三幅北宋宗派大家的山水畫,是藝術史學家作為藝術史斷代分析的佐證,為確定無疑的真跡神品,成為其後中國畫家心摹手追的巔峰之作,從未被超越。
範寬字中立,華原人,也就是現在的陝西銅川耀州區人。範寬為人豪爽狂放,不受世事拘束也不愛功名,心醉高山茂林之間,這種性格其實是最適合創作巨幅山水的。他自創寫實雨點皴法,形成「遠望不離座外」「峰巒渾厚,勢壯雄強」的北方山水畫傳統,成就了北方山水的典範,其畫品極高,其畫風對後世影響極大。
北宋範寬《溪山行旅圖》(图片来源: 公用领域 維基百科)
在《溪山行旅圖》面前,最能體會何謂高山仰止,連推崇南宗的明董其昌也評此畫為「宋畫第一」!此畫撲面而來的懸崖峭壁佔據了整個畫面的大半。人在其中抬頭仰視,山就在頭前,在如此雄偉壯闊的大自然面前,人顯得如此渺小。山底下,一隊商旅在一條小路上行走,緩緩進了觀者的視野。馬隊鈴聲與山澗那潺潺溪水應和,動中有靜,靜中有動,詩情畫意在一動一靜中顯現出來。畫家描繪出巍峨的山峰,突兀的巨石,蔥蘢的林木,雄偉的自然景色;再加上山路間行商的小隊,增添了人世間的生活氣息,自然與人世間活動又處於如此的和諧之中。
郭熙,字淳夫,據《宣和畫譜》所載其「乃河陽溫縣人,為御畫院藝學,善山水寒林,得名於時。」郭熙一生經歷了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五朝,而最輝煌的時期,則是在神宗熙寧年間,其時「雖年老落筆益壯如隨其年貌焉」(《宣和畫譜》)。他所創作的山水畫,深受宮廷內外的歡迎。
北宋郭熙《早春圖》(图片来源: 公用领域 維基百科)
《早春圖》是郭熙創作的一幅絹本設色畫,此畫創作於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為郭熙晚年之作。《早春圖》主要景物集中在中軸線上,畫家以全景式構圖巧妙地將他所提倡的高遠、平遠、深遠「三遠」表現手法融為一體,細微處有呼應,大開合處相顧盼,氣勢渾成,情趣盎然,表現出初春時北方高山大壑的雄偉氣勢,為觀者營造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境界,創造了一片紙捲上的春山寒林。他曾經提到,在山水畫的創作中,要分清四時的差別——「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淨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林泉高致》)。我們在《早春圖》中,彷彿可以看到這種澹冶的環境和「笑」的動態,正是這種環境和動態,渲染出畫面寧謐而生機勃勃的氛圍。
李唐(約1065-約1150),字晞古,河陽三城(今河南孟縣)人。初以賣畫為生,徽宗趙佶政和中參加畫院殿試,以切題畫佳中魁,補入畫院。「靖康之變」後被擄往北國,後冒死南逃,至臨安(今杭州)復以賣畫度日。李唐在高宗紹興年間授成忠郎,任南宋畫院待詔,賜金帶,成為引領南宋畫院的重要人物。
宋李唐《萬壑松風圖》(图片来源: 公用领域 維基百科)
李唐《萬壑松風圖》其左側山峰上有『皇宋宣和甲辰(1124)春河陽李唐筆』的隸書款題,考證為李唐約六十歲高齡時於北宋晚期南渡前的山水畫作品,被學術界視為兩宋繪畫的分水嶺。此畫尺幅巨大,畫中山泉奔騰,山腰間雲霧縈繞,若動若靜。山上有茂密松林,略低山頭的松林與後方山體之間,以留白方式表現白雲,一方面把群山的前後層次感劃分出來,亦使畫面有疏密相間的效果,調和氣氛,不會有過分的壓迫感,為北派山水的代表作。
這三幅畫都是典型的巨碑式北宋山水巨作,至今還是中國山水畫家難以逾越的三座名山。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