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的實話令中共高層尷尬。(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1年3月12日訊】每年人大開會,一般都由中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回答記者提問,儘管事先安排了中共黨媒或境外大外宣媒體,但境外媒體總算有機會直接向中共高層提問,大致也是一年中僅有的一次機會,當然儘可能要逼出一些實話。
中共高層一直刻意迴避記者,也很少在公眾面前亮相、講話,所謂的各地考察中,上下也都知道安排了大量群眾演員,共同演戲而已。中共高層的內部重要講話,都是通過中共黨媒有選擇地向外界披露。
中共高層每天習慣於頤氣指使,哪受得了記者的當面質問?而且,平時講話的稿子,基本上由秘書們起草,中共高層還會出現念錯字的情況,一旦即興發言、回答問題,很可能暴露出中共領導人的種種弱點。若隨意信口開河,會顯得能力水平難以勝任;若支支吾吾、一時語塞、甚至惱羞成怒,形象更將大為受損;若是不小心說錯了話,更可能演變成一場公共災難。因此,中共高層基本都遠離媒體記者會之類的場合。2021年的人大記者會,李克強有意無意的實話,也又一次令中共高層尷尬。
李克強的實話令中共高層尷尬
中共需要利用兩會裝飾執政的合法性,只能盡量把假戲做足。中共國務院總理在人大會議上做報告,自然也就成了出席記者會的不二人選,但這也成了中共總書記的一大尷尬。
中共國務院總理被推出來接受記者採訪,但他卻並不是中共政權的真正當家人。一把手的中共總書記此時沒法亮相,主要因為中共高層自己都覺得不合法。雖然中共黨媒每天熱捧總書記,但這個頭銜在遮羞布的兩會上卻難登大雅之堂。中共總書記可以兼任國家主席,但這個虛職名號,一般只用在對外交往上,或簽署所謂的主席令,也沒安排向人大報告工作。中共總書記無法出現在兩會記者會上,實質是最大的尷尬。
二號人物的中共總理出席記者會,是否能完全按照總書記的思路回答問題,往往是近年記者會的最大看點。中共總理不是機器人,在一年一次的亮相中,他也要試圖保持個人的權威形象,回答問題不可能100%照本宣科,適當總要有所發揮,甚至希望能出彩、不得不講些實話,這也恰恰是總書記不得不擔心的。
首先,中共二號人物若露臉、博得好評,一號人物自然沒法高興;其次,二號人物若有不同調之語,馬上就會引發熱議,一號人物也很難受;再次,二號人物若言語出格、甚至出錯,一號人物同樣面上無光。眼看著二號人物出場,一號人物卻不能100%駕馭,應是第二大尷尬。
中共總書記還有第三個具體的尷尬。一般中共一號人物負責對美外交,二號人物並不參與,但記者會上卻不得不回答關鍵的美中關係問題,特別是當前的敏感時刻。李克強實際並不主抓總體外交事務,外交部雖然列在國務院之下,實際直接由習近平掌控,但李克強在記者會上又無法迴避外交問題,習近平同樣鞭長莫及。
2020年的兩會,李克強曾脫口而出6億人月收入千元的大實話,至今都是看點。2021年的兩會,外界自然也會期待。
李克強關於失業的實話
中共總理李克強出席記者會,壓力也很大,雖然被推出來與媒體見面,但同樣並不太適應類似的場合,一方面不能說錯話,另一方面也不能太僵硬;現場氣氛既不能太沉悶,又不能太激烈火爆。通常,中共總理在這樣的場合會盡量重複套話,但調子會適當放輕鬆,以避免針鋒相對,適當可能舉些實例,以顯示親民。
3月11日的人大記者會上,李克強遵循了類似的思路,在敏感的臺灣、香港、美中關係、病毒溯源等問題上,雖然重複了套話,卻以緩和語調為主,避開了極端的說辭;面對自己主管的經濟、民生問題等,李克強顯然有所發揮,也講了一些實話。
記者詢問疫情導致的就業、收入變化,以及人口老齡化和消費需求問題,李克強沒有直接全部回答,但他舉了一個例子,卻有意無意地說了實話。他說,疫情後「我到地方考察,看了不少店舖,在一個小店,店主跟我說:3個月沒有營業了,因為政府減免稅費,支持減免房租、水電費,穩崗補貼資金到位,我們沒有裁員,挺過來了。我問員工的工資怎麼辦?他說當時只發生活費了。在場的二十多位員工都說:店裡管吃管住,不讓我們下崗」。
過去的一年裡,李克強一直在強調扶持中小微企業,他舉的例子應該是想證明,中共補貼了企業。但一個店3個月不營業,還要支付房租、水電費,如何維持?他沒有透露二十多人發了多少生活費,但這到底算就業,還算失業呢?李克強還稱看了不少這樣的店舖,既然如此,GDP增長2.3%從何而來?
李克強還說,2020年「實現了城鎮新增就業1186萬人」,「居民收入相應增長」,但又稱2021年,僅「城鎮新增勞動力約1400萬人,其中高校畢業生909萬人」,「還要為兩億七八千萬農民工提供打工的機會」。
從這個數字,大概就能估計出2020年實際的失業人數,也基本就能解釋春運高峰消失的真正原因,全球供應鏈加速轉移,導致了大量農民工失業,根本無法挽回。李克強稱,今年「確定新增城鎮就業的目標是1100萬人以上」。這表明,連「城鎮新增勞動力約1400萬人」都無法全部就業,去年的大學生可能還不能就業,農民工又會怎樣呢?
李克強試圖解釋,「現在中國的靈活就業正在興起,已經涉及到兩億多人。有的人一人打幾份工。」這等於再次變相證明,中國差不多有兩億多人處於失業狀態,2020年GDP增長2.3%是虛的,2021又怎麼增長6%?
李克強關於民生問題的實話
李克強還說,「中國的老齡人口已經有兩億六千萬」,但又稱「老齡產業也可以說是一個巨大的朝陽產業」,試圖解釋中國有多大的內需市場,但恰恰反襯了中國內需市場的疲弱,竟然要依靠老年人的市場。實際上中國人口加速老齡化,正在成為沈重的社會負擔。
李克強解釋經濟政策時說,「去年我們沒有搞寬鬆政策,或者說所謂量化寬鬆,今年也就沒有必要‘急轉彎’……現在市場主體特別是中小微企業還在恢復元氣中。」
投資沒有加大、企業還在復原中,李克強卻稱「要讓中國人民過上好日子」,同時又稱「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自相矛盾之後,李克強也只能說,中國人民「吃苦耐勞,我相信中國人民會用自己勤勞的雙手,來逐步邁向共同富裕」。這才是大實話,中國老百姓也只能自求多福了。
李克強回答科技「卡脖子」問題時說,「目前我國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的比重還不高,尤其是基礎研究投入只佔到研發投入的6%,而發達國家通常是15%到25%……要讓科研人員有經費使用的自主權,不能把科研人員寶貴的精力花在填表、評比等事務上。」
中國的科技投入如此之低,科研人員還無法真正支配,中共多年來一直靠技術剽竊,怎麼可能不被「卡脖子」呢?因此,他也補充說,「科技要自立自強……這和國際合作、同行交流是並行不悖的……封閉不會有前途,斷鏈對誰都沒有好處。」這句話,基本上也把科技「創新」的老底揭穿了。
李克強還舉例說,「參加代表團討論時,一位中學校長說:現在縣鄉中學還缺乏優質的教師資源,教師的待遇不高,學歷也很難提高」,「對於在城市的農民工子弟,只要拿到居住證,一定要讓他們有受教育的機會」。
這個例子活生生勾勒出了中國農民生活的窘境,所謂的脫貧、振興農村不過都是虛假的口號。李克強還承認,「現在縣鄉基層的醫療機構和力量還比較薄弱,很多人有病往大城市大醫院跑」,他沒有明言實際並未真正脫貧,最後也只能說,「總之,民生方面的事很多,我們要在發展中持續改善民生」。
李克強在記者會上難得露面一次,又講了些實話,紅彤彤熱鬧的兩會也在中共高層們的再次尷尬中收場了。
責任編輯: 徐智勇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