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守著這一個對不起老母親、無法贍養母親的善念,三尺頭上的神靈也不會幫助他。(繪圖:志清/看中國)
清代學者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裡記載了一則盲人堅持善念自救的故事。
離我(作者紀曉嵐)家十多里的地方,有個盲人姓衛。戊午年除夕,他到所有經常叫他彈唱的人家拜年,每家都給了他食物,他背著回家了。走到半路,失足掉落一口枯井中。因為在偏僻的曠野地,家家戶戶都在守歲,路上沒有行人,所以他大聲呼救的喉嚨都乾了,也沒人營救他。萬幸的是井底空氣溫暖,又有糕餅可吃,口渴的厲害時又有水果吃,竟然數日不死。
正好趕上屠夫王以勝趕豬回來,離枯井還有半里路左右時,忽然拴著豬的繩子斷了,這頭豬在野田裡狂奔,也失足掉落枯井中。王以勝用鉤子把豬弄了出來,才發現井裡的盲人,已經只剩下一點微弱的呼吸了。
枯井並不在屠夫要走的那條路上,冥冥之中好像有天意在引導著。我已故兄長晴湖曾問盲人當時井中的狀況,盲人說:「當時萬念皆空,心已如死,惟念老母臥病在床,等待著我這個盲人來贍養。現在我自身都難保,想來老母親此時已經餓死了,頓時覺的酸徹肝脾,難以忍受。」已故兄長說:「如果不是盲人這一個善念,王以勝趕豬時必不斷繩。」
換一種通俗的說法,枯井中的盲人如果不是守著這一個對不起老母親、無法贍養母親的善念,三尺頭上的神靈也不會幫助他。世間的巧合事都不是偶然的,也是有前因後果的。善因在前,才有後來的得救福報。
善因在前,才有後來的得救福報。(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清代陳鏡伊《民間懿行》記載了一則善念善行改變轉世做牛的福報故事。
清朝時,淮西(現安徽省的江淮地區)有個秀才叫葉諸梁,家境極其貧困,靠著給人教書餬口。當時城裡的富戶馬大爺,請他當家庭老師,教自己的兩個兒子。馬大爺見葉諸梁有學問而不拘形式禮法,與他相處融洽,很信任他,每年付給他薪金百兩,而且另有厚贈。此外,還拿出錢財,幫他出點子去做生意。葉諸梁十分感激,也盡心盡力地敎導馬大爺的兩個兒子。
幾年的時間裡,葉諸梁的家中就積累了千金,成了富戶。後來馬大爺當了郡守的副職,病死在任期內。馬大爺的金銀珠寶田產,兩個兒子揮霍無度,都任由葉諸梁一手變賣。這期間,葉諸梁來回圖謀,很快馬家的產業就變賣完了,但許多產業實際上都落到了葉諸梁手中,而兩兄弟則落魄到貧無立錐之地。
一天夜裡,葉諸梁做夢到了陰司,見到一官員坐在桌子前面,馬大爺跪在階下,歷數葉諸梁忘恩負義的罪行。官員大怒,判罰葉諸梁轉生為牛。葉諸梁再三地哀求,希望放自己回到陽間,願意退還以前侵占的全部產業,並照應馬大爺的兩個兒子。
官員說:「你既然能悔過,暫時放你生還,但如果不踐行自己說的話,將永墮阿鼻地獄!」
諸梁從夢裡驚醒後,將夢遊地府悔前非夢中見到的事告訴妻子,妻子也說:「今天我家享用的,都是馬家的產業。快退還人家,何苦與鬼結仇。」於是葉諸梁決定把侵占來的馬家財產,還給馬家的二個兒子。
第二天,葉諸梁就去尋訪馬家的兩個兒子。看見他們棲身在破屋中,荒廚冷灶,衣服破爛,又淒涼又可憐。兩兄弟見到葉諸梁大哭起來,葉諸梁想起以前師生的情分,也拉住他們的手一起哭泣。
葉諸梁帶著馬家兩兄弟回去,為他們準備衣裳,到了自己家,並贈送白銀百兩,先作為一時使用的費用。
幾個月後,又將以前所得的馬家財產,全部賣掉,給馬家一個兒子開店鋪,另一個出外經商。兩兄弟在父親死後經歷了艱難困苦,這時深刻體會到一茶一飯來之不易,於是痛改前非,辛勤立業,經營一段時間,各自都賺進了不少的錢財。
賺了錢的馬家兄弟,拿著本金和利息去償還葉諸梁時,葉諸梁堅決不接受,他說:「老夫我本來窮得一無所有,承蒙令先尊的深情厚誼,我才有今天。請你們一定要把錢拿回去,好讓老夫和令先尊的情誼,有始有終,將來在地府相見,可以彼此相視長笑呀。」
這一年到了中秋節賞月時,葉諸梁飲醉了睡在窗下,朦朧間見到馬大爺來到跟前對他說:「先生以前的所為,雖然不應該,但我的兩個兒子,養成了奢侈的習慣,遺留產業給他們,也會揮霍無度。幸虧由先生代管了數年,我的兩個兒子經歷艱難之後,方知悔改成人。先生既能守護我的產業,又能成全我的兒子,此恩此德,我已告訴冥官,轉奏上帝,先生的後福甚長,特來告知。」說完謝別而去。
葉諸梁自此以後,凡是經營的生意,事事如意,所獲得的財產更是多於原來馬家的財產。他的四個兒子,相繼學業有成,成為當地望族。
人在困境中,或在危難面前,能否自救要看自己的一念。人的佛性與魔性同在,佛性是善,魔性是惡。神佛能幫助人,也要看人在關鍵時刻的選擇,選擇善,堅持善念善行,就能得到神佛的護佑,轉危為安,逢凶化吉;一念之錯,選擇了惡,就會痛失得救之緣。
責任編輯: 清樂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