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4個「「怪癖」多半是孩子變聰明的表現 。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要尊重兒童,不要急於對他做出好或壞的評判。
很多小孩子會有一些「怪癖」或者或者說是「壞習慣」,這些行為在家長的固有認知之中是不好的,於是會責怪或制止孩子。但這可能是變聰明的信號,是大腦發育好的表現。比如以下的4種行為。
一、不合群,總是發呆
愛因斯坦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但愛因斯坦的小時候並沒有表現的非常聰明,經常一個人發呆,也非常不合群。
他常常一個人搭積木,搭完積木還要對著積木發呆半天。因為這種性格,同學們還嘲笑他,稱他為差勁的落伍生。
但這種發呆為愛因斯坦的創造力打下基礎,而創造力又是高智商人群的共同特征。
有研究發現,人在發呆的狀態下,大腦白質更加活躍,會增強創造力。在核磁共振的技術下,發現人在發呆的時候,負責回憶、想象、評價的腦區會變得活躍,所以發呆並不是木訥,而是對人生的思考。
提升創造力的同時,對註意力的提升也很有幫助。美國哈佛醫學院就曾做出研究,發現發呆時α腦電波會增強,從而抑制大腦信息過載,提升人們的註意力。所以經常發呆的人,註意力也是超級強大的。
如果你家有這樣的孩子,家長別著急,這是孩子變聰明的信號,將來多半智商不低。
二、從高處往下跳
有些孩子似乎天生就想讓家長操心,就喜歡表演一些危險的動作,自從會跳以後,就習慣從高點的凳子、梯子、床上跳下來,每次家長嚇得心驚膽戰,這孩子卻只會嘿嘿沖你笑。
這種行為的背後其實是空間敏感期的探索,探索得越多,越能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當然要保障安全的前提)。
孩子在從高處往下跳的過程中,首先要學會預估,就是這個高度是不是自己心中的安全高度;其次孩子還要思考我的落腳點在哪、用甚麼樣的姿勢、多大的力氣。
在反復的試驗中,孩子得到了最佳力度和落腳點。從而培養了孩子空間感,也提升了孩子的探索能力。
孩子喜歡表演一些危險的動作。(以上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三、房間總是一團亂
對於愛幹凈的媽媽來說,遇到這種拆家能手,房間總是一團亂的娃,真是有苦說不出。但其實房間、工作臺混亂的孩子的創造力可能更強。
有一本叫作《混亂》的書,書中就表示那些起到關鍵作用的時刻往往具有混亂的特點,比如頭腦風暴,解決問題的想法。
有很多名人確實印證了這個觀點:文學作家馬克·吐溫,需要在凌亂的書桌中找到寫作靈感;愛因斯坦的桌面也是亂亂的;威廉·巴克利的工作場面,也是讓人大開眼界。
所以,別再責罵那些將房間搞得一團亂,但是自己總能找到自己東西的孩子了。
四、喜歡辯論
一些孩子非常喜歡辯論,就一個問題會跟父母爭執不下,有的時候家長也要甘拜下風。
所謂雄辯術就是駁倒對方論點的能力,而這種能力的基礎是超強的邏輯思維能力。而邏輯及思維強的人,自然智力不低。
所以若你的孩子開始喜歡跟你辯論,那很可能是邏輯思維在快速發展。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智商高的人多半專註力、創造力、空間想象力、邏輯思維能力都會高於普通人,如果我們的孩子也有上面的4個「壞習慣」,可能是變聰明的表現。家長不要輕易地責備或評判,要幫助孩子開發大腦、訓練智力,做孩子的神助攻。
責任編輯: 肖品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