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汙泥而不染的蓮花。(攝影:貫明/看中國)
世界上沒有任何人喜歡貧窮,因爲人「窮」意味著失去了很多自由。但比起身體的「貧窮」,我們更該警惕的是「心窮」。畢竟物質的貧乏可以藉由後天努力改善,而心窮則像是心靈的「魔咒」,一旦沾上,就難以去除。對此,儒家始祖孔子提倡「安貧樂道」,即對於清寒的生活泰然處之,但是心中卻要堅守自己的人生信念。
古人曾說:「物窮窮一時,心窮窮一生。」如果我們想擁有一個富貴的命,就得先有一顆寬闊如海的心靈,先修出一個富貴之心,人生也才能過得繽紛充實。心窮的人,從不是輸在物質上,而是輸在「眼光與格局」。當他們「故步自封」的那一刻起,人生就早已被決定了起點,確定了終點。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一語出自文天祥的《正氣歌》,意思是說,在危急的時候,一個人的氣節才會凸現出來,這樣的人才會在史冊上一一留下他們的英名。一個人越是處於貧困苦難之中,越容易清楚地看到他的品質與氣節。在上個世紀的五、六十年代,儘管大多數中國農村的人都是一貧如洗,但是我所結交的朋友也都是患難之交,在極度的物質貧乏之際,我看到的那一群樂於助人的人們也都是自己缺吃少用的人,倒是相對富有的人鮮有同情心。其實人越窮,越能體會到做人的難處,他們的心與落難的人一樣感同身受,對他人的貧困也樂於出手相助。
人窮之際正是發奮圖強之時
幼年之時,奶奶經常教我的一句話就是:「人窮不可志短」。並告訴我,沒錢時,千萬不要一直「喊窮」,否則就會「越來越窮」。個人的生活可以盡量節省,與朋友吃飯時一定要搶著先付錢,不要每次都讓朋友吃虧。只有這樣才能時來運轉,走向富足。
成年之後我走出了國門,日子也確實像奶奶所說的那樣時來運轉,越來越富足。願意出錢請我吃飯的人越來越多,但那些人大多都是名利場上的酒肉朋友,有利可圖時大家歡天喜地,無利可分時眾人一鬨而散。有一段時間我在一個名為「華源會」的華人社團中擔任會員部主任,幾乎每天都去吃千元以上的大餐,飯局之中雖有天南海北的高談闊論,但是我卻沒有結交到真正的朋友。也許這樣的生活不符合做人之道,此後我的經濟收入逐年減少,後來慢慢地演變到生活上有些拮据了。
入不敷出之際,我又回想起了奶奶以前對我說的話:「人窮不可志短」。也讀到了史書中的漢朝名士朱買臣的傳奇故事,他出身貧寒,靠賣柴為生,酷愛讀書。妻子不堪其窮而改嫁他人,他仍自強不息,熟讀《春秋》、《楚辭》。漢武帝時,由同鄉嚴助推薦,當了漢武帝的中大夫、文學侍臣。他與司馬相如、枚皋等人常在一起研討辭賦,將漢賦文學推到了頂峰。此時我終於明白了人生中的困惑與富貴之道,人變窮了只是一種警醒,人窮之際正是發奮圖強之時!此時人如果不斷地喊窮,就是不知足,那將會使自己越來越窮。
如能振作精神,發奮圖強,在貧困之中還能經常為他人著想,就能很快地脫貧,走向自足富貴之路。
嫉妒別人損耗自己的福分
世上總有一些人,見不得別人好。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就去說酸話諷刺別人、安慰自己,這就是典型的「酸葡萄效應」。古人曾說,人分三種:下等者,見別人快樂,心生嫉妒;中等者,自己受苦時,只想自己盡快解脫;上等者,見他人快樂,自己就快樂,見他人受苦,如自己受苦。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