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21年12月23日訊】雖然民主黨佔據了白宮和參眾兩院,但拜登的大開銷計畫(Build Back Better),3B計畫寸步難行,不是共和黨阻撓,而是民主黨內部激進左派和中間派之間談不攏,拜登本人要承擔主要的責任,他以中間派的形象贏得黨內初選,以團結美國朝野不至於更分裂的口號進駐白宮,但他上臺後立刻向左轉,為了通過他的3B計畫,拜登把所有的力氣都花在左派身上,幾乎懇求左派高抬貴手通過他的法案,但沒料到遭遇民主參議員,西弗吉尼亞州參議員喬.曼欽的抵制,他處在一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局面,他也是罕見的民主黨中間派人物,而且態度相當的堅決。
曼欽之所以態度堅決,主要是因為他相信這個3B計畫的背後動力不是好好執政,而是繼續左轉走社會主義道路。左派們現在猶如熱鍋上的螞蟻,急於在年底之前通過3B法案,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知道這是一個非常有爭議的法案,一個給通貨膨脹火上澆油的法案,一個足以讓中間派倒向共和黨的法案,如果今年過不去這一關就得拖到明年,而明年就是中期大選年,在大選年推動這麼一個爭議性法案不是找打麼,左派也預見到,明年中期大選之後,民主黨會失去參眾兩院的多數地位,淪為少數黨,再也通不過什麼社會主義的法案了,也就剩下現在的這麼幾天時間,它能不心急如焚麼?
好在民主黨內還有個曼欽,屬於獨立派,真的以民意代表為己任,代表西弗吉尼亞州選民的利益,而不是迎合左派的意識形態,從這一點上來看,曼欽,是條漢子。但我今天的主題不是挺曼欽,我想說的是,像曼欽這樣的政治人物怎麼今天這麼少?難道美國中間派選民都消失了嗎,真像媒體選擇意識形態立場那樣的,美國人也都在意識形態上面選邊站了麼?我這裡也不單挑民主黨,共和黨也是一樣,非常傳統、保守的聲音越來越大,中間派同樣越來越少,歐巴馬醫改法案強行通過之後,茶黨在美國興起、遍地開花,歐巴馬政府內第一次中期選舉,由於茶黨在基層民間的力量支持,眾議院席位增加了67席,是二戰以來增加最多的一次,參議院增加了七個席位,但並沒有達到參議院多數黨地位,共和黨州長增加了七位,20個州議會的控制權從民主黨轉到共和黨手裡,那一次共和黨浪潮就是右翼傳統草根勢力促成的,也是帶有強烈的意識形態,他們相信有全國人民的支持,要推翻歐巴馬醫改法案,但是沒有成功,黨內分歧不斷,這個情形,跟今天民主黨是一樣的,左派們也相信背後有全國人民的支持,支持強制打疫苗,支持大開銷計畫,同樣的,民主黨內存在分歧,這跟2010年後的共和黨是一樣的。
我這裡不評判左右兩派的是非,我只是想推敲一下這種政治版圖變化的推手,照理說,任何一個社會,從意識形態上看,都應該是是中間大兩頭尖,中間立場的人佔大多數,極端立場的人士少數,社會像一個紡捶一樣的形狀,怎麼現在變得兩頭大中間小,跟個啞鈴似的呢?不但共和黨和民主黨之間越來越對立,就是共和黨內部、民主黨內部的意見也越來越分歧。真的是美國人的意識形態都開始變的極端了麼?有這樣的趨勢,但並不完全是這樣,還有其他的動力在背後。
您可能還記得吧,2020年總統大選投票那天,福克斯新聞臺率先公布拜登贏了亞利桑納州,川普支持者相當不滿,還有相當一部分選票還沒計票呢,那麼早宣布結果,你這是什麼意思?川普自己都質疑福克斯新聞臺的做法,福克斯後臺負責數據蒐集和推算的團隊負責人,名字叫Arnon Mishkin,網民還人肉搜索,說他是民主黨的金主,曾經為民主黨人競選捐款,當時,福克斯大選夜主播現場採訪他,一上來就問,你憑什麼下結論?Mishkin當時說的一句話我印象深刻,他說美國人傾向於跟政見類似的人住在一起,雖然剩下一些社區的選票還沒有計算出來,但因為這些社區偏向民主黨,因此他們經過了討論之後作出決定,預測亞利桑納州花落誰家。我還是第一次聽到這個說法,美國人跟意識形態類似的人住在一起,後來我跟街坊鄰居交談過程中還真發現是這麼回事,彼此的價值觀還真的挺一致的。從表面上不好理解,誰買房子子前也不會先打聽一下左鄰右舍的文化態度和政治立場,但現實生活中就存在這樣的現象,立場類似的人越來越集中到一起,也就是說,美國的選區也越來越向一個政黨傾斜。
另一個原因,也是更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從新劃分選區造成的政黨傾斜,什麼意思呢?我需要花一點篇幅跟你解釋一下。民主要解決的最基本問題就是公平,一人一票,公民都有話語權、決定權,但不能所有的事情所有的公民都參與決策,那麼就需要選代表,替選民們說話,這個代表是選民們一人一票選出來的。打個簡單的比方,一個村有一百個村民,需要選十個代表加入村議會。村裡有兩個政黨,東方黨和西方黨,東方黨有60人,西方黨有40人,照理說,應該有6個東方黨議員、4個西方黨議員才對呀?不是這樣的,因為選區不是按政黨劃分的,是按照你的居住地劃分的,一個選區十個人,一共十個選區,那麼這個選區怎麼劃分就有講究了。如果你是東方黨人,又輪到你負責劃分選區,你會怎麼劃才能確保東方黨執政呢?你會確保每個選區都有6個東方黨人,4個西方黨人,這樣一來,每個選區的代表都是東方黨人,因為每個選區都是東方黨人佔多數嘛,這樣的劃法,這個村子的議會全部被東方黨控制了,很明顯的,西方黨人就不幹了。那麼如果你是西方黨人,輪到你劃分選區,你怎麼劃分選區才能確保西方黨的議員最大劃化?你會這麼辦,你會把三個選區都劃在東方人那裡,全部都是東方黨人,你選吧,這三個席位就是你的了。那麼,現在東方黨人就剩下30人,西方黨人有40人,加起來70人,40比30,西方黨人不就多了嗎,剩下的7個選區,確保每個選區都是西方黨人多一些,這樣一來,村議會有3個東方黨議員,反而有7個西方黨議員了不是麼?雖然西方黨人只佔人口的40%,但卻在議會佔了70%,放大到整個美國435個選區是同樣的道理,美國每十年一次人口普查,根據人口普查的數字需要從新劃分選區,選區只有兩個條件,一個是人數是一樣的,第二選區連成一塊,不能中間斷開,所以你去看你自己所在地選區是什麼樣的,你會發現是一個奇奇怪怪的形狀,歪歪扭扭但是中間不斷開的一個奇怪的形狀,所以,人口普查年份的州議會選舉就特別重要,因為執政黨掌握了劃分選區的權力。怎麼劃,就像我剛才的簡單例子,把對手的選民一部分集中到對手肯定贏的選區,一部分打散到其他各個選區,行不成氣候。
當然,選區劃分至少一百年歷史了,不是最近幾年的新鮮事務,為什麼最近幾年才造成美國政治立場的嚴重對立呢?因為現在是高科技、大數據了嘛,對選民的瞭解更加透徹,可以非常精準的通過劃分選區的手段實現本黨利益最大化,也就是確保眾議員選舉越來越沒有懸念,越來越安全,這會造成什麼結果呢?就是只要你贏得黨內初選的勝利,你就能贏得大選的勝利,那麼對議員本人來說,他贏得黨內初選之後,不再需要拉攏中間派選民,不再需要拉攏競爭對手陣營的游離選票,只要符合了本黨選民的理念就行了,甚至於都不需要拉攏本黨的溫和派選民,在一個意識形態類似的人群中,本來就很容易造成激進,激進會引發熱情,熱情會帶來選舉的勝利,所以新的候選人往往越來越激進。這樣的候選當選之後,萬一他在議會中表現出跟對方的妥協,或者立場溫和,那麼兩年之後他在黨內初選的時候會被淘汰出局。這也就是意識形態激進的眾議員增加的原因。左派、右派同樣如此。與此同時,來自搖擺選區的眾議員越來越少,因為今天的科技可以精準的劃分選區,避免出現搖擺選區。
本來民主體制就是一個互相牽制、妥協、折衷的體制,但今天已經變得越來越對立和涇渭分明,越來越不會妥協,要推進什麼動議,幾乎要完全依靠本黨議員,現在參議院共和黨、民主黨平分秋色,為什麼曼欽一個人就能擋住拜登的3B計畫呢,就是因為50位共和黨參議院沒有一個贊成,差了曼欽這一票,就是49對50,通不過,如果曼欽也贊成,就是50對50,這個時候就是參議院院長投最後決定性的一票,而美國副總統就是參議院院長。
庫克政治匯報是一個垮黨派的機構,他們推出了一個黨派選民指數,Partisan Voter Index,就是用來衡量每個眾議員意識形態的濃烈程度,怎麼衡量的呢?根據這個選區在過去兩次總統大選中的投票數據,如果民主黨候選人的平均得票率領先共和黨候選人10個百分點,屬於鐵票倉,如果平均領先比例不超過5個百分點,就屬於搖擺區。這個黨派選民指數是1997年開始推出來的,當時全美國的搖擺選區是164個,今天呢,78個,少了一半,而鐵票倉數量的增加,跟搖擺區的減少是匹配的。今年最左的那些民主黨議員都來自這些鐵票倉,民主進步聯盟的領袖是來自華盛頓州的議員普拉米拉.賈雅帕爾(Pramila Jayapal),她的選區,過去兩次總統大選,民主黨候選人得票率比共和黨的高出了36個百分點,民主黨左派有名的四人幫,輕一色來自鐵票倉,民主黨得票率比美國平均水平高出25到35個百分點。雖然今天眾議員民主黨的優勢只有8個席位,非常微弱,但是在民主黨內部,激進派,他們自己叫進步聯盟,成員比溫和派多出來37個席位,所以說民主黨被左派綁架了一點都不假,所以現在美國政治版圖越來越涇渭分明。
中國人講天時、地利、人和,講天人合一,也許這是老天給人展示的一個狀態,是非好壞,人人選擇,沒有中間地帶,也許是這樣吧,我自己個人的看法啦。
謝謝您收看東方縱橫,如果您覺得我講的有道理,請幫助轉發推薦,也請留言,如果您還沒有訂閱,請點擊訂閱鍵,我們下次視頻更新是下個星期一12月27日,原本星期五發表的視頻就跨越一次,因為星期五是聖誕夜,在亞洲地區已經是聖誕節了,願您過一個愉快的節日和週末,東方縱橫團隊的工作人員也非常辛苦,休息一次。再次感謝您收看東方縱橫,我是東方,咱們下星期一-再見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