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國央行多印鈔2萬億 10年能多生5000萬人?(圖)

 2022-01-11 02:54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8
    小字

經濟學家建議央行多印2萬億引發熱議
經濟學家建議央行多印2萬億引發熱議。(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2年1月11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1月10日,有經濟學家提出,中國央行多印2萬億,用10年社會多生5000萬孩子來解決人口危機,引發民眾熱議。另有經濟學家反駁稱,印錢和生育率沒關係,不要畫蛇添足。

1月10日,話題「經濟學家建議央行多印2萬億」衝上了微博熱搜,閱讀量達1.1億次,起因是經濟學家任澤平建議央行多印2萬億,用10年讓社會多生5000萬孩子。

任澤平團隊發表報告稱,盡快建立鼓勵生育基金,央行多印2萬億,解決人口老齡化少子化問題。根據調查顯示,低生育的主要原因是生養孩子成本太高、房價太高,佔比分別為41.5%、27.2%,因此降低生育養育成本是主要出路。

報告顯示,中國正面臨世界上最嚴峻的老齡化少子化挑戰,「低生育率陷阱」。2021年生育率將進一步降低到1.1左右,比歐美發達國家還低50%多,出生人口可能降至1000萬左右。

對於建議中國央行多印2萬億的話題,引起了中國民眾的廣泛討論,有不少民眾表示,難以理解一個經濟學家會提出這樣的建議。

交銀國際董事總經理、研究部主管洪灝在微博表示,印錢和生育率沒有關係。

洪灝以日本為例稱,從1990年日本泡沫破滅開始瘋狂印錢開始至今,然而,越印錢,收益率越低,生育率也越低。海外經驗證明,印錢和生育率沒有關係,設立專項生育基金也是徒勞。

洪灝認為:「農業社會裏,講究人丁興旺,因為孩子是資產;工業社會裏,講究生產效率,人口是最不需要擔心的,因為你無法改變趨勢,既然不能改變,就不要畫蛇添足了。」

「天鈞政經」發文《2022年是重要分水嶺 習近平坐在火山口》指出,為什麼2022年成為一個重要的分水嶺?對於習近平當局來說,各類危機正在中國社會不斷顯現,但是,有兩個危機卻可動搖中國國力:人口危機與老齡化/養老危機。在經濟學上,人口紅利是指因為勞動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上升,所導致的經濟成長效應。現在,人口紅利已經消失,國力轉衰。

文章直言,當人們生養不起孩子,甚至作為父母還有因生育而失業的風險,「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壓力自然增大。而房地產已經捆綁了中國經濟,榨干了百姓財富,年輕人不想做「房奴」,甚至對結婚也沒了興趣,更別說生育了。第二次嬰兒潮出生的人們在2022年開始退休,也就是說,未來新生人口數量將不足一千萬,而每年新增退休人數超過二千萬人,並且趨勢會擴大。雖然官方提出要推進延遲退休,但是仍無具體方案。中國人已經未富先老,養老危機已經爆發。

北京當局以2020年11月1日零時為標準時點,開展了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2021年5月11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中國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介紹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結果:全國總人口共141178萬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的133972萬人相比,增加7206萬人,增長5.38%,年平均增長率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長率0.57%下降0.04個百分點。

然而,很多研究機構和學者根據年齡分組數據、歷年數據和各地方政府公布的數據等為依據計算後,都認為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存在水分。

這意味著,含有水分的數據中潛藏著一場即將到來的人口危機

2021年7月20日,中共中央發布的文件《關於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提出,提出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

中國國家衛健委人口家庭司司長楊文莊明確的對媒體說:「不是全面放開生育政策,三孩生育政策還是計畫生育政策。」

另據《中國統計年鑑2021》顯示,中國人口出生率跌破1%的數據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人口危機已近,對官方經濟政策制定產生重大影響,也與養老危機共振。中國人口少子化和老齡化作為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將成為今後較長一段時期中國的基本經濟狀態。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辛荷 来源:看中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