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人大烏雲籠罩 李克強愁經濟習近平愁連任(圖)

 2022-03-10 08:2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7
    小字

習近平和李克強
習近平和李克強在人大會議上(圖片來源:Andrea Verdelli/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2年3月10日訊】3月5日,中國每年的人大會議例會如期舉行。按理說,今年的人大會議應該有很多熱點,如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對中國政治、經濟和外交的影響;中國民營經濟在去年政府的強力打壓下一蹶不振,困境如何化解;江蘇徐州豐縣鐵鏈女事件引發了民眾輿論浪潮,政府公信力喪失,如何打擊拐賣婦女犯罪等。但這些事關國計民生的大事,人大會議都不敢去觸及。相關話題,人大代表更是噤若寒蟬。李克強這份長達1.8萬字的報告竟隻字未提俄烏戰事可能帶來的經濟衝擊,一位經濟學家批評,「好像在月球做的工作報告一樣。」其實,中國人大會議除了在胡耀邦、趙紫陽時代比較接地氣外,基本上都是在月球和雲端上開的,中國民眾也少有人會去關注它。

第一、經濟愁雲難散

李克強在報告中承認,全球疫情仍在持續,世界經濟復甦動力不足,且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和不確定,中國近年發展所面臨的風險挑戰明顯增多。他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2022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目標為5.5%左右。這比2021年官方統計的8.1%增長率相比明顯下降,也是數十年來最低的經濟增長預期值,更創20多年來最低增長目標,凸顯國內外不確定性持續加大之際,中國經濟今年面臨更大壓力。

應該說,在目前形勢下,中國確定5.5%的經濟增長目標並不容易,要實現這個目標,中國的出口、中小型企業和房地產在短期都需要「逆風而行」。

中國經濟之所以越來越嚴峻,與中共自己的瞎折騰有關。一是去年來對民營企業和富人階層掀起監管風暴或「共同富裕」運動;二是打壓房地產行業,導致包括恆大等多家房地產龍頭企業陷入財務危機;三是在防疫上堅持「封城清零」政策,這些都沈重地打擊了中國經濟和投資者信心。

在眾多宏觀不利因素挑戰下,中國要追求5.5%的中高速GDP增幅,就必須祭出包括寬鬆貨幣、財政刺激和減稅等經濟刺激工具。

有學者指出,中國設5.5%的GDP目標「表面上合理」,但西方國家近期對俄羅斯的制裁已經造成原油、天然氣、糧食和金屬等價格飆升,光是歐洲天然氣價格在4日一天內就飆漲了20%。此外,俄羅斯和烏克蘭加起來是全世界最大的小麥出口國,未來若出口受阻,全球糧價也會走升。這份報告「低估了通脹的壓力,我看,CPI漲幅最保守都是7%」,遠高於中國希望維持的3%。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中國經濟學教授稱,中國宏觀經濟一直處於下滑週期,外部壓力又大,再加上俄烏戰爭、中俄美歐關係緊張,以及既有的南中國海、台海、東海爭端所帶來的不確定因素太多,今年的經濟前景「不容樂觀」。

我認為,中國經濟還有一個大的危機需要關注,那就是龐大的地方政府和居民債務。根據中國媒體新浪財經引述政府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中國地方政府的債務餘額總計約26萬億元人民幣。根據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公司於2019年的預估,地方政府還藏有隱性債務,而且這個窟窿可能從2018年的42萬億元人民幣上升到2020年的50萬億元人民幣。香港《南華早報》2021年9月29日引述高盛發布的報告稱,中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債務總額已由2013年的16萬億元增至去年底的53萬億元人民幣。彭博社報導指出,這個金額相當於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52%,且高於官方公布的中國政府尚未清償債務總額。

中國老百姓負債沈重。2020年上半年,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發布了一份針對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涉及3萬多戶城鎮居民家庭的資產負債情況調查報告。根據報告,中國有一半以上的家庭,已經在破產的邊緣。總資產最高的前20%家庭,其總資產佔比達到了63%;前10%家庭的總資產佔比達到了47.5%,而最底層20%家庭,資產佔比僅為2.6%。換句話說,中國居民近一半的財富,是被10%的家庭牢牢佔有著。56%的家庭是靠負債購買房產,而房貸佔到家庭總負債的76%,而負債來源則以銀行貸款為主。這意味著,他們一旦違約,房子就會被銀行收走,變成赤貧。

二、臺灣政策換了新名詞

李克強在談到臺灣時說,要堅持對臺工作大政方針,貫徹「新時代黨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堅決反對台獨分裂行徑,堅決反對外部勢力干涉。

李克強報告關於臺灣的篇幅很少,基本上是老調重彈,但有一個問題引起了輿論的關注,那就是今年報告使用的「新時代黨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提法,這是習近平上臺十年來從來沒有的。

對此,臺灣知名學者,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所長張五嶽認為,「新時代黨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的提法出自去年中共十九大六中全會歷史決議文件。是要落實習近平歷來對臺工作所作的表述,並和中華民族復興等目標相連,而不是要制定新的方略。

我贊同張先生的觀點,李克強所說的「新時代臺灣方略」並沒有特殊含義,只是使用了六中全會歷史決議的說法。目前俄戰爭膠著,俄羅斯閃電戰失敗,遭受西方國家嚴厲的經濟制裁,習近平政權需要觀察,不會冒然挑起事端。

三、「暗中挺俄」政策讓中國走向孤立

美國南卡大學商務教授謝田認為,在中國國內經濟嚴重衰退之際,俄烏戰局帶來的能源問題,可能牽動中國經濟政策變化。如果整個世界政治經濟局勢都惡化,中國恐怕也很難逃脫影響。

目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讓中國外交政策進退失據,在這場危機中,中國正如同走鋼絲一樣小心翼翼地權衡利害關係--一邊是因應地緣政治格局變化而越走越近的「老朋友」,一邊是其重要經濟戰略「一帶一路」通往歐洲的重要門戶。在更廣泛的地緣政治關係中,還有與美國歐洲等傳統西方國家在長遠戰略地位方面的博弈。

悉尼新南威爾士大學政治和國際關係高級講師亞力山大.科羅廖夫認為:「中國越來越認識到,如果俄羅斯在這一輪與西方的地緣政治對抗中未能獲勝,中國將成為下一個目標。」俄烏之間近期爆發衝突後,北京在初期一直傾向於保持沉默,多以引述事實為主發表回應。在外界不斷追問及質疑中國如何履行大國責任時,北京才逐漸透露立場。但中國很大程度上維持表面的政策中立,即原則上不在俄烏之間選邊站隊。

但西方世界對中國的反應普遍持有負面的看法,認為中國在這場俄烏衝突中看似中立的立場,實則反映出中國與俄羅斯以默契的方式相互支持。科羅廖夫說,「他們沒有對彼此的領土主張發表過明確聲明,但在與西方對抗時,他們相互支持。」

對習近平而言,最明智的做法就是明確站在美國和歐洲這一邊,將俄烏危機變成改善與西方關係的重大契機。即使難以轉身,但充當俄烏戰爭的調停人,履行大國義務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使命也是明智的選擇。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兼歐委會副主席博雷利3月5日接受西班牙《世界報》專訪時表示:再次調節烏克蘭危機我們歐洲人是不可能的;因為不會再出現「諾曼底模式」調停人也不可能是美國人。那麼讓誰出面調節呢?只能是中國。

但習近平執政十年,他與普京不斷抱團取暖,事實上已經成為戰略盟友,共同對抗世界秩序。轉身和勸阻俄羅斯停止侵略對他而言幾乎沒有可能性。

目前,人大會議還在進行之中,代表們希望不說錯話,早點平安回家;官員們希望表忠心,在二十大上分得一杯羹;李克強希望阻止經濟出現大危機;習近平希望為二十大連任熱身,可謂同床異夢,各懷鬼胎。其實,寄希望於人大會議解決中國難題本來就是笑話,因為它只是一個中共御用的橡皮圖章和舉手機器。在「月球上」召開的人大會議是不會感受到俄羅斯的黃昏和末日的。前資深外交官吳建民言猶在耳:這次我們看錯了世界,中國人就倒大霉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北京之春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