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時隔7年,很多人對2015年股災仍心有餘悸。(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2015年4月22日,人民日報網站發表署名文章,指上證4000點才是A股牛市的起點。起點?這個故事教訓我們一件事,就是不要將政權的合理性跟變幻無常的股市表現掛勾。
2015年6月12日,上證綜合指數見5178.19,為自2008年新高。同日,深證成份指數更創下歷史新高,報收18140.66點。
但在往後兩個星期,上證、深證每日均錄得嚴重跌幅,其中以創業版股份跌幅尤其顯著;在14個交易日之內,上證指數暴跌28.64%,同期深證成指與創業板更暴跌達32.34%及33.19%。
成熟的市場,股災通常是來得快,亦反彈得快。但2015年中國大陸的股災,跌浪卻是接二連三。據說那年初夏,中國又回到全民皆股的瘋狂,而主流論點亦將股災的責任,歸咎於散戶入市。
為何大陸股市在2014年起開始暴升,又為何到2015年中為何又忽然暴瀉?更重要的問題是,由2015年起的所謂救市措施,最終代價又是甚麼?
時光倒流到股市暴升前的2014年,當時A股的融資餘額,亦即是香港證券業叫的「孖展」為4000億人民幣左右。一年間,孖展金額已經增至2萬億人民幣以上,再加上場外估計額度相約的孖展,有估計股災前A股孖展金額一年累計的增幅為10倍。而當時單是一個上證,每日的交易額已經可以過萬億人民幣。
當時以A股作抵押的貸款,往往是經過多次再抵押(rehypothecated)。換句話說,市值十元的股份,可能背後代表了許多倍計的槓桿效應。在另一邊廂,經過每重抵押的借貸,利率亦隨之而倍增;當時大陸散戶股民以A股作抵押得到的貸款,年息往往高達20%,與沒有抵押無異。
如是者,當抵押品價格下跌,斬倉導致價格再進一步下跌。理論上一直要到蒸發所有泡沫中的「熱空氣」,惡性循環才會終結。但當時正在經歷增長放緩的中國,股市泡沫也稍為有點「沖喜」的作用。所以由2015年7月起,中共中央的主要目標,短期是避免因抵押品價值大跌而觸發更大規模的金融危機,但長遠而言還是要繼續借泡沫經濟粉飾太平,結果就是被後世稱為「暴力救市」的連串行動。
2015年6月28日,人民銀行宣布降準25點子,另外針對三農微企定向降準50點子。與此同時,宣布計劃以養老金、保險等資金投入股市,預計金額為一萬億。正所謂遠水不能救近火,深兩市反彈了一日,但在往後一個交易日,上證再瀉5.23%、深成亦跌4.79%。
之後,國家喉舌恐嚇,唱淡A股有罪;公安部副部長甚至高調率領人馬,到中證監查處懷疑造市個案。當然,這些都是具中國特色的執法,旨在讓公眾相信政府在處理問題。另外,中央匯金、國資委等機關,亦宣布不會賣出股票,大股東亦禁止沽出手上股份。
第一波跌勢,在2015年7月中暫停,但好景不常,8月起又展開第二輪跌浪。今次是由傳出國家隊退場的消息開始。在一周內,A股指數又蒸發近25%。這輪股災的慘烈場面,比之前一個月的有過之而無不及;8月30日,中國政府逮捕了197人,罪名是惡意唱淡。
這場股災的最後一波,就是2016年初推出熔斷機制;當時中國政府已經無所不用其極,但去到這一幕,股市也跌到谷底。
其實在2015年8月股市暴跌的同時,中國政府亦改變人民銀行匯率機制,變相是逐步讓人民幣兌美元貶值。有理由相信,當時改變匯率機制,並非直接回應股票市場的危機,而是因應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作出的反應。
事實上,不論從政府收支抑或貿易數據,都可以清晰見到,2015年是增長放緩的分水嶺。雖然事隔七年,但仍然有很多人對2015年心有餘悸。而自2021年底人民銀行減持美國國債,以及弱人民幣對強美元對的現象,某程度上與2015年下半年的情況有相類似之處。當中究竟有何玄機,下篇續談。
(本文為《新貨殖列傳》之五)
利世民
追蹤作者 https://linktr.ee/unsubject
(編按:利世民是香港時評人、財經專家,現為香港《看中國》專欄作家。)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