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至少14省遭遇史上最嚴重的高溫乾旱天氣。(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2年8月28日訊】(看中國記者黎紫曦綜合報導)中國今年夏天遭遇罕見高溫、乾旱、缺電危機,進而讓「旱震理論」再度於微博上掀起熱議。
中國瘋傳「大旱後有大震」
近日中國網絡盛傳「大旱之後必有大震」等言論,並引述「旱震理論」提出者、中國地質學家耿慶國的說法,認為地震與乾旱之間存在某種關聯,在孕震過程中,地震引起的氣象效應,表現為一系列災害性氣候和災害性天氣的極端值。
近日「旱震理論」在微博掀起熱議。(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耿慶國根據歷代,包括1956年至1970年大旱與地震關係的統計,發現「6以上大地震的震央區,震前1至3.5年往往是旱區。旱區越大,乾旱時間越長,相應的規模越高」的統計規律。1972年耿慶國提出「旱震關係大地震中期預報方法」,根據這一規律,耿慶國預報了1975年的海城地震,特別是1976年的唐山地震。耿慶國在1980年代出版了專著《中國旱震關係》。但這些成果觸犯了地震界當權者的利益,耿慶國於1980年調入國家地震局分析預報中心從事地震預報應用研究,現任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天災預測專業委員會主任、聯合國行政管理與減災全球計劃項目科學顧問等職。
據《澎湃新聞》報導,根據「旱震理論」研究,全國大旱之後3年內有大震的機率高達84.8%,只有15.2%的旱區在災後 3年內沒有發生大地震。至於《中國旱震關係》中關於「旱區」定義有25.2 萬平方公里,相當於江浙滬三地陸地面積的總和。這意味著,如果城市 A 今年發生大旱,而「遠」在283公里外的城市 B 如果發生大地震,就能證明「旱震理論」的有效性。
但該報導同時稱,早在 2011 年,時任中國地震台網中心地震預報部副主任張永仙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利用乾旱和氣候異常預測地震,虛報率很高,很難用於震前預測。」
不過,「旱震理論」中的統計顯示,大地震前3年半內有大旱的比例是 96.6%。
至於地震就否可以被預測?報導《澎湃新聞》最後總結,目前為止,「科學家們還沒有監測到任何大地震發生前似乎必定會有的訊號。」
相關消息傳出後,不少網友留言,「虛得遭不住…疫情地震洪澇…真真是最怕地震!」、「大旱之後是不是有大震不知道,但是容易有大汛倒是真的」、「海城地震,全世界唯一一次被準確預測並斷然採取措施的大地震,就是他——耿慶國預測的!」、「可信」。
「震旱震關」古人早有記載
對於大旱之後是否必有大震,民間眾說紛紜。
但翻查資料發現,1972年中國華北地區遭遇幾十年不遇的嚴重乾旱,結果1975年遼寧海城發生7.3級地震,1976年唐山發生7.8級地震。
1972年中國西南地區發生嚴重干旱,1973年四川爐霍發生7.9級地震,1974年雲南昭通發生7.1級地震。
此外,2006年四川、重慶遭遇大旱,部分地區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災,一些地區氣溫多次超過40度,甚至出現44度高溫,這場旱災一直持續到2007年。結果,2008年5月12日發生了震驚國際的汶川大地震。
2006年四川和重慶遭遇大旱。(圖片來源:網路截圖)
在《國語》也有記載:「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陽父曰:『……川竭,山必崩……』。週幽王二年的岐山大地震,是中國歷史上記錄下來的第一個六級以上地震。
10省市6632萬畝地受旱 波及499萬人
近期中國至少14省遭遇史上最嚴重的高溫乾旱天氣。
據水利部betway体育手机网 調度顯示,截至8月27日,長江流域四川、重慶、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10省市耕地受旱面積6632萬畝,有499萬人因旱供水受到影響。
其中,中國最大淡水湖、江西鄱陽湖打破70年枯水期紀錄;長江水位降至150年新低;黃浦江水位降至近20年同期最低;廬山瀑布原本澎湃水流,如今「瘦成」一條線。乾旱天氣還在重慶主城區多點引發山火。根據吉林一號氣象衛星拍攝的衛星照片,起火地點涵蓋涪陵區、江津區、巴南區、璧山區等地。
此外,極端天氣也影響秋糧收成。據國家統計局數據資料,2021年全年糧食產量6.8億公噸,秋糧比重達74.5%。 2021年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6省市糧食產量合計1.68億公噸,佔全國總產量24.6%。
水稻更是中國最大口糧作物,約佔秋糧產量4成。目前正在遭遇旱災的長江流域水稻面積佔中國65.7%。
據8月27日氣象乾旱監測,江蘇南部、安徽南部、河南東南部、湖北、浙江、福建、江西、湖南、貴州大部、重慶、四川大部、陝西東南部、甘肅東南部和西藏中東部等地仍存在中度至重度氣象乾旱,局部特旱。
預計8月28日白天,四川、重慶、貴州、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局地氣溫在35至39℃,其中,四川東部、重慶中西部、湖南中部、江西中部等部分地區高溫更可達40℃以上。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