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仍在上漲,通貨膨脹有增加的趨勢。(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中國堅持「清零」防疫政策不惜採取封城等措施,數億人受影響也導致消費低迷,但是,9月9日發布的CPI和PPI數據顯示,物價仍在上漲,通貨膨脹有增加的趨勢。
中國全境超過70座城市下半年以來陸續被置於全城或部分防疫封控之中,因為各省市地方政府正趕在中共20大之前以「清零」的姿態向中央邀功請賞,各地受封控措施影響的人口總數超過三億人。
根據中國《財新》雜誌整理數據,9月初,中國有26個省市自治區的103個城市報告疫情,創2020年初疫情出現以來的最高紀錄。
9月5日,中國國務院披露了19條刺激經濟新措施的細節,作為「穩經濟一攬子政策」的接續政策措施,其中包括增加3000億元(人民幣,下同)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以及2000億元能源保供特別債等。
不少金融機構因此下調中國今年增長預期。在此情況下,新一輪刺激政策呼之欲出。但回顧2008年,中國同樣大力刺激經濟,卻造成不少苦果,並需要此後多年來消化。這一輪數以萬億的資金投入,能否避免重蹈覆轍?
雖然北京當局不斷發布刺激政策,但總體經濟情況堪憂,出口減弱、投資無力、消費低迷。
消費者價格指數大幅上漲
9月9日,中國國家統計局(NBS)公布的數據顯示,消費者價格指數(CPI)較上年同期上漲2.5%,低於7月份的2.7%和分析師平均預測的2.8%。
其中,食品分類方面,豬肉價格上漲22.4%,漲幅比上月擴大2.2個百分點;在豬肉價格上漲帶動下,雞肉和鴨肉價格分別上漲6.6%和12.7%,漲幅比上月均有擴大;鮮果和鮮菜價格分別上漲16.3%和6.0%。食用植物油和糧食價格分別上漲7.9%和3.3%。
由於能源和原材料價格下跌,生產者價格指數(PPI)上漲2.3%。生產者價格指數觸及18個月低點,反映出經濟受到內需疲軟的困擾。
據路透社報導,凱投宏觀分析師Sheana Yue和Zichun Huang在一份研究報告中表示:「由於大宗商品價格持續回落以及比較基數的提高,今年剩餘時間內工廠的通脹率將進一步下降。」
路透社認為,官方和私人數據表明,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8月份進一步失去動力,房地產市場疲軟、COVID-19遏制措施和電力短缺削弱了消費和工廠活動。
需要注意的是,從近些年各個地方政府的舉動和官媒的報導來看,中國經濟數據飽含水分。在2007年,時任遼寧省委書記的李克強就公開表示中國的經濟數據「僅供參考」。
對於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民眾也紛紛質疑,自身對物價上漲幅度的感受遠遠超過官方數據,並調侃稱,「統計局製作數據,對『平穩』物價立了大功」。
消費者價格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縮寫作CPI),在經濟學上,是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的產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以百分比變化為表達形式。它是衡量通貨膨脹的主要指標之一。CPI往往是市場經濟活動與政府貨幣政策的一個重要參考指標。CPI穩定、就業充分及GDP增長往往是最重要的社會經濟目標。
中國國家統計局統計調查涵蓋全國城鄉居民生活消費的食品菸酒、衣著、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務、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和娛樂、醫療保健、其它用品和服務等8大類、262個基本分類的商品與服務價格。
另外一個影響CPI的主要因素是豬肉價格。CPI又被戲稱為「China pig index」,CPI覆蓋約700個代表性的商品種類。食品類在2016年以前佔比大致在1/3左右,2016年調整之後佔比1/5左右。而單純豬肉這一項,在CPI權重佔比約3%。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