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年輕人,生活沒有希望(圖片來源: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2年9月16日訊】中秋節寫的大爺翻牆文章被刪除了。主要原因是文章被傳到大爺所在小區的業主群,很多人不但罵大爺,也在後臺進行了舉報。
這事後來的結果還是不錯。社區給這個小區送來了一些吃的,看朋友給我發的圖片,好像是一個零食包,都是牌子貨。沒有看到警方發布大爺被拘留的消息,看來他的問題也妥善解決了。
後來,又出了好幾個「成都大爺」的視頻。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那個我一直喜歡的成都:溫和,從容,有禮。這給我以某種希望,如果就在這個城市,將來活出他們那個樣子也不錯。
今天說一下年輕人。相比於老人,他們可能才是疫情中被遮蔽的人群。
城市處於防控之中,老年人的看病難成為問題,老年人也是關注的重點。相比之下,年輕人充滿活力,身體也更健康,抵抗力也更強(這在當下沒多大用),沒必要太過關注。
昨天深夜看到一個16歲女孩的故事。她在小區門口外賣接貨點偷了兩個外賣,一個是飲料,一個是盒飯,加起來才幾十塊錢。
物業查看監控,很快找到她,才發現她和奶奶住在一起,根本沒錢吃飯了。讓她退外賣的錢給原來的買家,她連七十塊錢都拿不出來,要等到自己網購商品退款到賬才行。她的父母在外地,也都沒有工作。
這個女孩來成都和奶奶住在一起,之前是在一個網吧打工,疫情來了,網吧關門,她也就失業了。
當然,這個故事後來的結局是溫暖的。小區業委會沒有把她交給警方,而是募捐了一萬塊錢,每個月1000,打到她賬戶上,維持她和奶奶的基本生活。還有人幫她找了工作,一個月5000塊,到她18歲時,可以簽正式的合同。
這是在這次「疫情」中看到的第二個偷外賣的故事,上一個是作家聶作平寫的。他小區裡有一個偷糖水的年輕人被警察帶走了,男孩,很瘦。希望警察叔叔在教育他的之後,能想辦法給他找口飯吃。
有一位朋友告訴我,她小區有兩個群租的年輕人,沒有積蓄也沒法打工,封控之後沒幾天,也沒錢喊外賣了。後來志願者群商量後,讓他們加入到志願者隊伍,這也可以保證每天兩頓盒飯。
我所在的一個成都本地群,群友幾天前也救助了一個年輕人。他18歲,高中畢業,本來是在外地打工,自己喜歡音樂,想到成都一個酒吧找一份DJ的工作。封控後,所有酒吧都關門了,他沒錢也沒親戚,只有躲在公園裡。朋友問他需要哪些幫助,他第一句說的就是「吃飯」。
本輪疫情剛開始的時候,有朋友在排隊做核酸的時候,看到一個小夥子暈倒,大家以為是低血糖,趕緊救助,有人跑到小賣部買糖,還有人遞上飲料。小夥子醒過來才知道,他沒有工作,已經餓了幾天了。
這些都是發生在成都的、年輕人的故事。這些事都非常小,沒有什麼轟動效應,也不會引起媒體的關注,但是他們也是「疫情」中的真實一面。
這些年輕人讓我想起自己剛到成都工作那陣子,收入很低,再加上自己喜歡買書,扣掉房租之後,往往沒剩下多少錢。有一次身上連10元都沒有了,正準備餓一頓晚飯,第二天去吃報社食堂,同事打電話找我吃飯,才度過了尷尬的一晚。
年輕人似乎充滿希望,但這希望到底是什麼呢?過去,我經常理解為運氣。我有好幾次要斷糧的時候,要麼有人請客,要麼收到一筆稿費,最終沒有陷入到飢餓,或者要去偷一塊麵包的地步。
現在我認為,「希望」並不是運氣帶來的,而是城市本身的魅力——流動帶來的。因為城市始終在流動之中,所以才給人帶來各種機會,而成都幾乎是中國最有「流動性」的城市之一。
成都的第三產業佔比非常高,但卻不是工業發達之後,或者是金融中心地位賦予的,而是這個城市本身就是消費型的,流動的。大家收入都不高,但是流動起來,還是能夠讓每個人都有一碗飯吃。
現在,年輕人面臨的卻是「靜默」。一個城市靜默一週,對一些年輕人來說,可能就會造成真正的中斷。有一段讓人心塞的視頻,一個年輕女孩哭喊,「老子要上班,老子要掙錢,一點兒素菜都要二十多塊,老子一個月才掙多少錢嗎?」
看到有人在後面評論說,年輕人不要著急,我們也是一點點打拼過來的。這就是兩個世界。年輕人面臨的,可能不在是綿延不絕的「進步」,不再是那種時間感,他們感受到的更多是停滯,或者中斷的感覺——如何延續下去?
清華大學的彭凱平教授最近在一個訪談中說,「疫情」對年輕人的影響是最大的,因為他們在封控生活中經常感受不到生活的意義。比這無意義感更重要的,可能是「無希望感」。
你至少要讓他們相信,現在的困難只是暫時的,而不是不斷重複的。希望大家都更關心身邊的年輕人,至少要「看到」他們。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