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茄楠木刻「囍」字朝珠。
朝珠,從宗教的數珠演變得來,指與清朝禮服彼此搭配的佩掛物珠串,擁有佛頭、佛肩、背雲、記念等組成部分。朝珠一串,與世稱的念珠相同,都是一百零八顆,數字也具有意義,其中十二顆代表了「一年有十二個月」,其中二十四顆象徵「二十四個節氣」,剩下的七十二顆,則代表了前人們結合天文氣象等多個經驗方法所總結出來的一種曆法--「七十二候」,專用於農事指導上。觀賞過清朝劇的人,或許已經發現王公大臣的朝服除了箭袖、蟒服、披肩等,更會在胸前掛上一長串的搶眼珠鍊。那正是朝珠。
清朝茄楠木朝珠。每隔二十七粒加入一青金石質佛頭。三條記捻都穿有珊瑚珠,下有珊瑚墜角。背雲、墜角皆為珊瑚質。
「朝珠」一詞的起源
數珠在演變為朝珠之前,其實一開始是蒙古與西藏的密宗喇嘛教徒時常使用的物品,後來才逐漸擴展到佛教徒中。換言之,朝珠早期受到蒙古數珠的影響,宗教性高過於政治性。經過高僧作法、祈福過的數珠,極受清朝皇室貴族的喜愛,故隨身配掛來做為護身吉祥物。
故宮博物院器物處編輯嵇若昕表示,清朝的滿洲人篤信喇嘛教,當蒙古、西藏地區的達賴、班禪等宗教領袖要圓寂時,或是遇上清朝皇帝、皇后生日時,會進貢運用蜜臘、琥珀、珊瑚等材質所串製的數珠,以示祝福。
「朝珠」一詞在清朝早期的文獻記錄中並未出現。研究者表示,綜觀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及清世祖(福臨)實錄,僅出現數珠一詞,而無朝珠一詞,清聖祖(玄燁)亦沿襲此用法。
景聞在〈數珠、念珠與朝珠的定名演變〉一文中,整理了《清代內務府造辦處各作承作活計檔》的檔案資料及北京故宮收藏的文物,並歸納了重要現象。此文提出雍正時期存在「念佛裝嚴」數珠和「朝裝嚴」數珠這兩種,而這二款在形式上出現了主要差異,也就是記念、墜角、背雲和珠串的大小不同。
在比對了檔案資料與實物之後,研究者在文中闡述了數珠與念珠的異同:
念珠來源於數珠,是在數珠的基礎上進行了「裝嚴」,而對比了雍正時期檔案記載的「念佛裝嚴數珠」、乾隆時期檔案記載的念珠式樣,以及現存的雍正十年的「脂玉念珠」樣式,可知物件均一致,甚至與清宮舊藏的其他念珠樣式也都相似,均有豆﹑杵﹑錢﹑蝙蝠﹑磬等裝飾物,均無背雲﹑墜角。由此可見,雖然數珠、念珠同為佛教記數工具,樣式卻不同。
至於朝珠一詞,則要等到雍正朝後期才出現。
像雍正八年,《世宗憲皇帝上諭八旗.諭行旗務奏議》載說,八旗都統等議覆據察旗侍衛那齊布僭用朝珠、蠎服、馬項懸纓任意行走,殊屬越分,應該要請禁止等語。在雍正後期,所謂的「『朝裝嚴』數珠」則轉換為「朝珠」,也就是專門用來指朝廷參加朝會等場合時要佩帶的數珠。
研究者認為,「朝珠」一詞的出現,是雍正時期從「朝裝嚴數珠」所演變出來的,同時彰顯出朝珠的政治性價值及名符其實的地位。
乾隆的御製文〈端凝殿恭藏列祖御用朝珠記〉提到,朝珠源自於佛教,在乾隆朝代之前已經承傳了五代,是滿洲特產,後代子孫理應要繼續恭敬守護。
「記捻」又稱「記念」或「計捻」,是「朝珠」中的組件。此串清朝翠玉記捻各有十粒珠子以黃繩串起,每串珠又可分成兩組,每組五粒珠子。(以上圖片來源皆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談具「宗教性」的數珠與具「政治性」的朝珠
佛門弟子誦經念佛時,用來計算誦讀次數的念珠,在逐漸演變為晉見君王或待客接物時,與服裝搭配的朝珠之後,這二者之間的用途及含意當然是大相逕庭。那麼,具有「宗教性」的數珠與具有「政治性」的朝珠,究竟有何不同呢?
兩者外型極為相似,均由一百零八粒珠子貫串製成。
佛經《佛說木槵子經》記載:「苦欲滅煩惱障、報障者,當貫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隨。」 為了消除煩惱、消滅業障的人,當以木槵子串成一百零八顆念珠,隨身攜帶,用它來專心誦經稱佛,每唸一回,就撥一顆珠子,依次數去,即有定心修行的功效。
念珠在用途、形制上較為自由。鴻禧美術館副館長廖桂英解釋,除了常見的一百零八顆珠子的樣式外,「也有串五十四、四十二、廿一顆珠子,甚至一千零八十顆珠子的」,目前最常見的,是只有十八顆珠子,也就是念珠的一種--戴在腕上的「手串」。
至於念珠的珠子數目,廖桂英副館長說,「可能得依珠子顆粒大小而定,若是大顆的珠子,一百零八粒串起來,長可及膝,使用起來,恐怕不大方便」,而珠子的材質方面,並不限於瑪瑙、蜜臘和琥珀,也會使用珊瑚、水晶、青金石、松綠石等玉材寶石,或是獸骨、人骨、木材和樹木種子等常見材料。
在外型上,都由一百零八粒珠子串成的念珠與朝珠雖然極為相似,但仍有不同。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處編纂陳夏生說:「朝珠比較複雜,多了佛頭、記念和背雲」。
一般朝珠會由身子、佛頭、背雲、記念( 又稱「記捻」或「計捻」)、大墜、墜角六部分所組成。
共一百零八顆的朝珠凡是每二十七顆,就在此處穿入一粒不同材質的珠子,稱為「佛頭」(有的念珠也有)。一串朝珠共四顆佛頭,色澤和大小一致,直徑會比其他多數珠子大上一倍左右,由於把一串朝珠四分了,故又稱為「分珠」,據悉寓意為四季。佛頭上會連綴一塔形「佛頭塔」,其穿孔的方式是倒置的「T」字形,即將朝珠的兩頭各自從對穿的孔的一頭穿入,且都從中間上部的孔中穿出,合二為一。
朝珠組成示意圖。(圖片來源:看中國製圖)
「記念」和「背雲」是從珠串本身的分所支出的珠子或絲絡,一串朝珠共有三條記念、一條背雲。三串記念表示了一個月中的上、中、下三個旬期,總和為三十天。每串記念,各有十顆珠子,而這十顆珠子又可分成兩組,每組五粒珠子。配掛朝珠時一邊一串,另外一邊兩串。記念的戴法男女有別:男性將兩串記念置放於左邊,一串在右;女性則是置放兩串記念在右,一串在左。
此外,這三條記念又稱為「三台」,據悉是因為當時稱尚書為中臺、御史為憲臺,如同言官的謁者則被稱為外台。另有一說指天子有三臺,包括:觀天象的靈臺、觀四時施化的時臺,以及寓意聖明高貴、觀鳥獸魚龜的囿台。
最引人矚目的背雲,又稱背魚兒,這就是指戴上朝珠後,背後會垂下一條絛,絛的中下部有塊玉,這一塊玉就是背雲,也就是佛頭塔的頂端用闊絲帶繫綴的那塊「大墜角」的上端所垂有的一塊寶石。
一般說來,背雲多為玉質或翡翠,也有鑲嵌寶石的銅器背雲。背雲的用意是讓佩戴之人能一元復始,復始必須要在陽面,中國易經云:中背為陽,胸為陰,故背雲須掛在背後,復始於陽面。以當前流行語來說,具有要獲得正面能量的意思。
由於朝珠須依據官品大小與地位高低﹐所使用的材質、絛色均存在差異,以示區別。
參考資料
國立故宮博物院
謝淑芬〈朝珠〉(光華雜誌)
景聞,〈數珠、念珠與朝珠的定名演變〉
《皇朝文獻通考》《皇朝禮器圖式》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陳慧霞,〈清代朝珠研究的再省思〉《故宮學術季刊》 第三十七卷第四期(頁173-220)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