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紀事本末】大歷史的教訓(一)(圖)

 2023-01-31 00:13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紫禁城外一位老人在讀報紙。(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紫禁城外一位老人在讀報紙。(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3年1月27日訊】歷史,絕非一成不變的死知識。隨時代變遷,我們認識得更多,發現更多證據,對過去發生過的事,也會有新的觀點。

以主流的中國歷史觀為例,傳統上有個觀念就是有所謂的正統,例如漢、唐、宋、元、明、清等帝國,不但被視為中原的政權代表,而且將大一統描繪成是繁榮穩定的象徵,而且四周以外的其他文化和民族,均被貶低成化外之民。

「純正的漢文化,是中原正統;外族入侵之後,往往被漢化。」這種觀念根深蒂固,但如果真的對史籍文獻有研究,就知道這種尊崇漢文化的態度,嚴格來說是在唐代中葉出現;而這個現象的代表人物,就是「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

歷史永遠都是時勢造英雄,與其說是韓愈改寫了漢文化的命運,倒不如說他在陰差陽錯之下,捕捉了歷史的拐點。其實當時在這片土地上,主流文化除了漢文化,還有融會了從中亞一帶東傳的各種文化和生活習慣。

由東漢末年到唐朝中葉,是一段文化的融和時間,偏偏在所謂的正史當中,這段日子卻被描繪成黑暗時期。無獨有偶,羅馬被「哥德人」入侵的時候,另一邊廂正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以上兩件歷史事件,是純粹的偶然嗎?近年的大歷史研究,漸漸走向科學的角度;從氣候環境變化等因素,去了解為甚麼會出現重大的歷史轉變。

其實由公元五世紀開始,全球進入了一次漫長的小冰河時期,在歐亞大陸中的草原遊牧民族為了生存,唯有遷移至更溫暖的地區,亦漸漸地與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封建制度社會,有更多融和與衝突。

這個過程,絕非單向的將遊牧民族教化。羅馬帝國衰亡的過程中,政權為了適應當時的統治需要,將基督信仰定為國教,也開始了政教合一的時代,希望藉此去統治不同語言文化的部落。

另一邊廂,很多人說華人沒有宗教觀念,嚴格來講這個講法不對,儒釋道三教由東漢至唐、宋一直也在社會和政治上發揮影響力。

我指出以上關於宗教這一點,只是希望說明,讀歷史必須要有一種全球的視野,以及明白到外在環境因素,對一時一地的影響。不要總是想當然地以為,自己的文化有甚麼與眾不同的地方;以為中華文化與別不同。

又以剛才將漢文化和古羅馬對比,其實古漢語和拉丁文一樣,在公元五世紀後漸漸變成一種「死語言」只是在教會和宮延的文獻中被保育下來,但民間的語言,漸漸繼續在不同地方演化。

歐洲在過去千百年來,有不少政治野心家,想以羅馬文化正統自居,但其實他們全部與當年的古典黃金時代沒有絲毫關係。甚至嚴格來說,他們是被當年的羅馬帝國視為化外之民,是野蠻人。

唐代雖然被後世視為漢文化的復興,但其實對比唐漢兩個時期,不論語言文化風俗,可以說除了統治的版圖有重複的地方,其他各方面都變得面目全非。所謂的漢語,亦早在唐宋年間變成了像拉丁語一樣,變了做死語言。別忘了,盛唐的統治者,其實是鮮卑族,也就是在漢代被視為野蠻人的外族。

過去的文化雖然己經「死」去,但在它們演化出各種不同的語言和文化。例如意大利語是拉丁文演化出來,但總不可以說意大利語和西班牙語是「同文同種」,又或者歐洲自古以來就是羅馬帝國不可分裂的一部份。

為甚麼在不同時空,總有人像韓愈那樣,要高舉古文化的復興?那明顯是政治的需要。歷史既是學問,讓我們了解為甚麼社會發展成現在般模樣,但同時也可以是政治工具,讓本來沒有關係的人,出現無緣無故的愛恨和敵我矛盾。

人類的歷史,其實就是語言、文化、宗教、風俗等的不斷融合和演化,根本難以說甚麼是正統、道統、法統。從這個角度分析,外在環境因素變化的意義,往往才是歷史拐彎點出現的因由。過去的農業社會,氣候是重要的因素。但十九世紀後,影響世界歷史最重要的因素,就變成了經濟氣候。下一篇,我會談談近代的經濟發展如何改變了歷史和政治。

利世民
https://linktr.ee/leesimon.me

来源:看中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