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畫鷹 軸(局部)(圖片來源: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素練風霜起,蒼鷹畫作殊。
㩳身思狡兔,側目似愁胡。
絛鏇光堪擿,軒楹勢可呼。
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
注釋
1. 素練:畫鷹所用的白絹。
2. 風霜起:鷹不怕寒冷,越是風霜天氣,越是精神抖擻。這裡說白絹上颳起了風霜,是形容畫鷹逼真有神。
3. 殊:殊異、特異,指畫得出色。
4. 㩳(sǒng)身:「㩳」,同「竦」、「聳」。㩳身,是即將振翅而飛的狀態。
5. 思狡兔:想著捕取野兔。
6. 愁胡:孫楚〈鷹賦〉:「深目蛾眉,狀如愁胡」,傅玄〈猨猴賦〉:「揚眉蹙額,若愁若嗔」,「既似老公,又類胡兒」。古代認為鷹眼和猢猻眼乃至於胡人的眼睛有相似之處,而給人以一種憂愁的感覺。
7. 絛(tāo):同「縧」,繫在鷹足上的絲索。
8. 鏇(xuàn):金屬的圓棍。絲繩繫在鷹足上,再繫在鏇上。
9. 擿(zhāi):「摘」的異體字,指畫裡絛、鏇的色澤鮮明擬真,彷彿可以親手摘取。
10. 軒楹:堂前廊柱,指畫鷹的所在。
11. 勢可呼:好像可以招呼牠出去打獵。
12. 何當:猶言何時,是漢魏六朝以來的常用語,這裡有應當即時的意思。
13. 平蕪(wú):平原、草原。
賞析
這首詩在何時何地所作,雖不能確指,但一般認為是開元年間的杜甫早期作品。浦起龍說:「此(按:〈房兵曹胡馬〉)與〈畫鷹〉詩,自是年少氣盛時作,都為自己寫照」。
這是杜甫現存的第一首題畫詩。其實,不單是這首,而是每一篇都可以看作杜甫的「自己寫照」。詠物以言志,這是自屈原〈橘頌〉開創「詠物詩」以來的中國文學傳統,而題畫詩也被大詩人杜甫擺放在這個大傳統裡面。因此,觀照杜甫各時期的題畫詩,也能看見杜甫隨著人生歷練而抑揚擺盪的內心世界。像是這篇,透露的是少年男兒的銳意進取、志在四方。
雖是少作,〈畫鷹〉作為一首工整的五言律詩,已在藝術上表現成熟而精彩。曾有古人說過:「杜詩好處無他,但是入手重」。這首詩的第一句雖無凝重之感,卻給人一種奇絕驚人的氣息。驚人在哪裡呢?本詩描寫的是一幅有關老鷹的繪畫,但杜甫開頭卻不是針對鷹畫做描寫,而是說:這白絹上呀怎麼飄起了風霜呢(素練風霜起)?
是呀!一幅靜靜掛在柱子上的畫,到底是如何招來肅殺的秋風、蕭瑟的秋霜?我得再仔細看看……啊!我知道了!原來是因為這幅畫中的老鷹太過逼真的緣故。讓我不自覺身臨其境,彷彿也置身在畫中的廣闊天地之間,領受著蒼鷹挟起的疾風勁霜(蒼鷹畫作殊)。
這在詩法上被稱作「倒插法」或者「上呼下法」。一起筆就先聲奪人,用突兀的感受激起讀者的好奇,並希望和詩人一起一探究竟,然後到第二句才點明題目。而就是這樣的倒置,讓畫鷹的精神氣韻,噴勃欲出。
頭兩句開啟下面四句,都是對畫鷹狀貌神態的正面描繪。雖說是正面,但寫的很是宛轉。怎麼說呢?三四句說:「㩳身思狡兔,側目似愁胡」。講的是這隻鷹呀,聳起身子像是準備要急起高飛去捕捉狡兔了,而蒼鷹之眼,側目凝愁,看起來又與猢猻有些相似。這裡杜甫並不是呆版的指認畫鷹的完整形貌,而是拈取細節,只用聳起的身子和鷹眼,便勾勒出蒼鷹「思狡兔」的銳利,和「似愁胡」的深邃。
五六句也是用了側筆。「絛鏇光堪擿,軒楹勢可呼」。繫著鷹足的絲索和圓棍,竟然光彩照人,鮮明欲滴,逼真可取。而堂前廊柱上的那又是甚麼傢伙呀?牠的氣勢好驚人,感覺可以招呼牠去捕捉獵物呢!這裡,蒼鷹完全沒有直接現身。杜甫卻只用「絛鏇」和「軒楹」,便曲徑通幽般的將畫鷹神態巧妙烘托了出來。而「摘」與「呼」的動詞使用,更加強了畫鷹幾欲騰飛的力道。
到此,也帶出了末兩句的拓開作結:「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本詩前面六句一直把畫鷹形容的彷彿真鷹,但在理智上依然明白眼中終究是畫鷹。然而,七八句卻蕩開一層,直把畫鷹當作真鷹看待了:你甚麼時候才要振翅搏擊,將那些凡鳥的羽毛和鮮血灑在平原之上呢?
在這裡,杜甫已然把自己的理想投注在眼中的蒼鷹身上。其中寄寓的是少年杜甫期望直上青雲、為君除奸的壯懷高志。
邊連寶《杜律啟蒙》評此詩:「筆力矯健,有龍跳虎臥之勢。其疾惡如仇,矹硉不平之氣,都從十指間拂拂出矣。」這首詩由突兀起筆,後以曲筆狀鷹姿之神,最後又蕩開作結,句句是鷹,句句是畫,令人恍恍惚惚,不知眼中所見是真是假。
〈畫鷹〉作為杜甫第一首題畫詩,已為往後詩作確立了不凡的規模。雖屬少作,而蓋已力可扛鼎矣。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