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方認為會出現所謂的報復性消費,然而現實情況相反。(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3年6月29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中國自去年底突然放開「清零」防疫政策的封控後,官方認為會激發壓制三年的內需,出現所謂的報復性消費,然而現實情況相反。復旦大學教授張軍直言,老百姓沒錢。
今年年初,中國經濟出現短暫的復甦之後很快呈現出疲態,官方公布的許多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出現了四十年來罕見的全面疲軟的狀態。實際上,中國今年上半年失業率持續上漲、海外訂單不斷減少、企業大批倒閉、房地產等主要行業持續低迷,社會消費疲軟,通縮跡象越來越多。曾經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所謂三大引擎--投資、出口和消費全部熄火。
如今,一年時間已過半,中國的經濟反彈情況卻讓投資者大失所望。
據《華爾街日報》6月28日報導,「這種對中國重新開放後會出現經濟繁榮的整體觀點是錯誤的」,保德信固定收益(PGIM Fixed Income)的亞洲首席經濟學家Gerwin Bell說,「我們需要對同樣可以指望消費者推動經濟復甦這樣一種觀點提出異議,我們從來不相信這一點。」
Bell在接受MarketWatch電話採訪時說,中國的消費者支出一開始推動了2023年第一季度的復甦,但不會強勁到足以將GDP(國內生產總值)增幅提升至5%或6%的水平。
保德信的數據顯示,實際零售活動的反彈已經停滯,仍然遠低於2020年之前的趨勢,而這與美國的復甦截然不同。
投資管理公司Clocktower Group的首席策略師Marko Papic說。「動態清零政策就像突發急症,而中國的長期痼疾是家庭槓桿率過高。這是導致需求問題的根源。」
分析師們認為,中國面臨潛在的「資產負債表衰退」。
「資產負債表衰退」是野村綜合研究所(Nomura Research Institute)首席經濟學家Richard Koo創造的一個術語,指的是經濟萎縮,其成因是私人部門的高負債導致個人或企業普遍專注於因償債進行儲蓄,而不是消費或投資,即使在借貸成本下降的情況下也是如此。
為了支撐搖搖欲墜的經濟,中國央行上週在十個月來首次下調了主要貸款基準。
中國知名官方經濟學家樊綱提出了流動性黑洞的說法,意思是無論投入多少錢,都不能對經濟復甦產生明顯的作用。
據美國之音報導,一些經濟學家指出,面對海外需求減弱,北京當局試圖提振居民消費來推動經濟增長。但目前的情況是,政府沒錢,企業沒錢,消費者雖然在銀行有些存款,但由於大環境不樂觀,他們也不敢隨便動用自己的存款。在這樣的情況,刺激消費顯然行不通。
6月28日,據中國大陸「網易財經」的報導,在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網易財經聯合主辦的2023網易經濟學家年會夏季論壇上,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長張軍教授指出,目前中國儲蓄率世界第一,並不是因為中國老百姓有錢,儲蓄率高反倒說明還不是那麼有錢。實際上,很多家庭對未來都過於謹慎,會過高地估計未來的支出壓力,所以他會從並不高的收入當中拿出相當一部分用於儲蓄,預防未來的支出和應對不確定性。
張軍表示,過去為了經濟增長,把更多的錢投到基建上,但現在很多投資已經沒什麼回報了。整個經濟模式的改變,才有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家庭預防性儲蓄過高和消費不足的問題。
張軍建議,應該從戰略意義上考慮這個問題,比如,國家要負擔家庭在生育、育兒、教育、醫療、養老方面的更大份額的支出,來分攤家庭的支出壓力,這樣才可以讓家庭消費和福利水平得到持續改善,最終也有助於保持經濟的長遠發展的動力。
中國經濟學家滕泰此前也有類似觀點,認為中國存在投資過剩和消費不足的經濟結構特點。應該把原來用於過剩投資、低效或無效投資的資金,逐步轉化為居民可支配收入,進而轉化為居民消費支出。
滕泰建議,應盡快推出中國版的「國民收入倍增計畫」,提高居民消費能力,才能真正擴大內需,暢通經濟循環。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