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只有重股價、賺快錢的德國企業還在痴迷中國市場(圖)

 2023-09-07 11:5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2023年6月20日,德國總理舒爾茨和中共總理李強在柏林總理府會面。
2023年6月20日,德國總理舒爾茨和中共總理李強在柏林總理府會面。(圖片來源:TOBIAS SCHWARZ/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3年9月7日訊】今年7月德國政府首次發布對中國家戰略,將中國定義為「合作夥伴、競爭者和體制性對手」,擬於維持部分經濟合作的同時,大幅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如今種種跡象顯示,德國在多方面已對中國加速「去風險」。

由於中國日漸強勢並且威脅國際主流體制,7月13日德國政府公布國際矚目已久的《對中戰略》,長達六十餘頁,直指中國既是「體制性對手」,也是夥伴與競爭者,德國必須降低對中國過度依賴經濟的風險,然而並非「脫鉤」,而是「去風險」。

德國必須降低過度依賴中國的風險

這份德國對中戰略除了著重經濟安全,更罕見地對台海安全表態,強調中國若想改變台海現狀,唯有透過和平且海峽兩岸同意的方式,如今德國不僅不會停止與臺灣往來,還將拓展與臺灣的多領域關係。

主導這份德國對中戰略的德國外長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指出,這份戰略旨在昭示對中國「必須務實,而非天真」,並且強調「中國已經改變,我們的中國政策也必須改變。」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則表示,「我們的目標不是與中國脫鉤,而是希望降低關鍵依賴性」,德國「必須對已經改變而且變得更加強勢的中國有所回應」。

德國對中戰略發布不久,許多領域已經迅速傳出修正對中關係的行動。八月中旬德國《商報》(Handelsblatt)引述德國政府文件報導,德國經濟部長哈柏克(Robert Habeck)帶頭起草法案,加強限制非歐盟投資人參與投資德國企業,新法案將擴大關鍵技術行業的定義,例如:人工智慧(AI)、雲端運算、網路安全以及原物料等等。

近期德國經濟萎縮景氣低迷,俄中地緣政治風險升高,更突顯經濟過度依賴中國之弊,促使德國政府正視降低對中依賴的重要性。輿論認為跡象顯示,繼美國限制個人與企業對中投資之後,德國如同英國考慮跟進,哈柏克起草法案猶如劍指中國,借由擴大審查外國投資,進而限制中國在德國的影響力。

《自由亞洲電臺》也報導,《路透社》8月20日披露德國政府文件顯示,哈柏克要求強化外國企業對德國的投資審查程序,以提升經濟安全,德國經濟部門還計畫審查外國企業在德國新建工廠的安全性及關鍵合作研究項目。

《自由亞洲電臺》指出,有鑒於德國對中貿易關係密切,德國成為戰略安全弱點,由於中國在印太地區持續擴張,以及供應鏈安全隱憂,哈柏克此舉顯示德國政府決心敦促企業減少對中經濟依賴,也凸顯西方正廣泛加速推動對中國「去風險」。

8月21日,德國教育暨研究部長史塔克-瓦特辛格(Bettina Stark-Watzinger)在《法蘭克福匯報》(FAZ)發表評論文章指出,有鑒於與中國這種體制性競爭對手的緊張關係,德國學術研究相關措施必須符合國家安全利益,加強保護科學研究成果,以避免關鍵技術外流中國。

避免學術研究與關鍵技術外流中國

史塔克-瓦特辛格指出,「我們正經歷一個影響我們大部分生活領域的轉折點,其決定性因素是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戰爭以及其嚴重後果。甚至在此之前世界就處於劇變——多極化、網路威脅和制度性競爭,尤其是與中國的競爭,不斷加劇。」

史塔克-瓦特辛格表示,「針對這個轉折點,我們需要採取更具戰略性的方法,協調科學自由價值與我們的安全利益。今年德國政府通過《國家安全戰略》和《對中戰略》為此制定重要框架,為實施之,有必要回顧審視以前做法,並且質疑現有的思維模式。」並且劍指中國警告「我們絕對不能天真對待的一個既定目標是,將民用研究轉為軍事用途並且在關鍵技術追求主導地位的政權」。

8月22日《路透社》報導,德國外長貝爾伯克在澳洲外交智庫「羅伊國際政策研究院」(Lowy Institute)發表線上演講,表示澳洲先前遭受中國貿易禁令讓德國官方印象深刻,影響德國對中政策之轉變,強調中國威脅「我們在世界共同生活的根本方式」,除了重申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還表示德國將與澳洲等中型國家合作,以緩和印太地區的緊張局勢。

貝爾伯克指出,「一個系統性競爭日益加劇的世界已經出現,部分獨裁政權不僅利用軍事力量,還利用經濟影響力,以扭曲國際秩序,擴大其影響範圍。」

貝爾伯克強調許多國家因為缺乏替代方案而轉向與中國合作,然而德國希望改變此現狀,表示「我們痛苦地體認到,由於對進口俄羅斯能源的片面依賴,使我們變得相當脆弱。我們不想重蹈覆轍。」

貝爾伯克呼籲關注台海和平,強調全球有半數的貨櫃輪船航經臺灣海峽,足以顯見台海與印太地區對歐洲經濟的重要性。據悉,德國於7月也在澳洲參與「護身軍刀」(Talisman Sabre)多國軍事演習,並且於8月19日開設了位於斐濟的太平洋島國首座大使館。

城市外交方面,近日德國城市杜塞道夫(Dusseldorf)宣布9月停辦「中國節」,主辦方宣稱因為場地和慶祝形式問題而停辦,但輿論多認為主因德國對中關係降溫。此前從去年底開始,德國各大城市相繼中止與中國合作以及締結姊妺市等計畫,曾受矚目的是自封「中國城」的杜伊斯堡(Duisburg)以北京姑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為由,宣布中止與華為的「智慧城市計畫」,被視為開出叫停德中城市關係的第一槍。

不久前德國中部薩勒河畔(Saale)大城耶拿(Jena),也於5月決定暫時擱置與廣州的友好城市計畫,市長尼採(Thomas Nitzsche)直言有必要觀察中國對臺灣和烏克蘭問題的態度;八月份德國北部海軍基地城市、造船重鎮基爾(Kiel),也因政學各界熱烈表達對中國疑慮,決定擱置青島邀請締結姊妹市之提議。

綜上觀之,德國政府對於中國「體制性對手」的威脅日益提高警覺,多方面減少對中國的依賴與合作,然而企業界對於中國市場的執迷仍深,德國經濟衰退更淪為重視股價賺快錢的企業領袖之傾中藉口。對此德國經濟專家委員會(Council of Economic Experts)主席、高階經濟顧問施尼則(Monika Schnitzer)示警,有鑒於俄羅斯能源問題衝擊德國經濟,企業界也應該提高警惕中國的威脅,切莫過於天真。

(本文為《上報》獨家授權《看中國》,請勿任意轉載、抄襲。原文鏈接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上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