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盤點過年的知名習俗(組圖)

 2024-02-10 19:45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清《金廷標歲朝圖》之局部圖。
清《金廷標歲朝圖》之局部圖。

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針對諸多節日應該如何慶祝,早就已經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例如關於過新年這一事,迄今還相傳許多根深蒂固的習俗與禁忌,代代相傳,韻味無窮。今天就一起來瞭解關於過新年的常見習俗,例如祭灶、貼春聯、貼年畫、拜年、守歲等等。

過年習俗

祭灶

在豫西南地區,一進入黃曆臘月,年味便一日濃過一日,到了臘月二十三,基本上就已經進入年關了,民間俗稱臘月二十三為「小年下」。而臘月二十三祭灶王爺則正式掀開了過年過年的帷幕。

民諺曰:「二十三,祭灶關。」舊俗黃曆臘月二十三為祭祀灶神的日子。祭灶的風俗在中國由來已久,早在周代已成習俗。「祭灶」最早叫「紀灶」,即紀念教人吃熟食的「先灶者」。由於火的出現,人類才由茹毛飲血的時代開始過渡到吃熟食,喝開水的時代。所以上白天子,下至庶民,對灶神的祭祀都是十分虔誠的。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在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過年掃塵的風俗。這一習俗帶有百姓辭舊迎新的希冀。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每逢過年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濬明渠暗溝。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盛行於明代,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是中國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過年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

年畫

過年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墨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中國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民眾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

清董誥繪高宗御筆甲午雪後即事成詠詩
清董誥繪高宗御筆甲午雪後即事成詠詩。

祭神

除夕之夜,在南陽有兩種祭神的習俗,都表現了人們嚮往生活太平發家致富的願望。一個是等待開天門:到半夜子時,人們說玉帝要大開天門,為民間賜下金銀財寶,此時不管院中的任何雜物,只要拿到屋裡就會變成金銀財寶;另一個習俗是掛天燈--在院中立起一支高桿,或在高樹上頂端綁上一滑輪,晚上把點著的燈籠拉上頂端,照得滿院通明,以防止九頭鳥飛臨。《齊東野語·鬼東鳥》有載:「鬼東」俗稱九頭鳥……昔傳此鳥有十頭,為犬噬其一,至今血滴人家,故聞之者必叱犬滅燈,以速其過。」

祭神儀式在晚飯之前,紅燭放光,鞭炮齊鳴,大家會向眾神焚香祈禱。晚飯之後,便開始了「守歲」活動。

守歲

守歲是除夕節的第一個內容,也是中國人民的一個優良傳統。唐代長安城裡的富貴人家在庭堂裡點燃粗長的蠟燭,男女老少團聚在一起,說古論今,談笑風生。「歲夜高堂列明燭,美酒一杯聲一曲」,就是描寫的這種除夕生活情景。人們守歲通宵不眠,「銀燭未消窗送曙」的時候,除夕活動方才宣告結束。

拜年

新年初一,早起的人們會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整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在新的一年裡能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名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後來的「賀年片」。

過年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因為「歲」與「祟」諧音,故民間認為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後,就可平安度過一歲。

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時至今日,長輩分送給晚輩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清姚文瀚《歲朝歡慶圖》,繪製過年情景:婦女在廚房調理酒食。
清姚文瀚《歲朝歡慶圖》,繪製過年情景:婦女在廚房調理酒食。

過年食俗

過年過年,除了掃房子、貼春聯、請門神、送壓歲錢、放爆竹等風俗習慣外,就是吃好喝好了。由此衍生的過年食俗寓意頗多。如吃點心果品等風俗習慣中,吃棗,寓意「春來早」;吃杏仁寓意「幸福來」;吃柿餅寓意「事如意」;吃豆腐寓意「全家都有福」;吃年糕寓意「一年比一年高」等等。

醃臘味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裏,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醃製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儘早準備。之所以要醃臘肉,是因為過去肉類在潮濕的地區不好保存,人們將新鮮肉類通過醃製、熏乾或風乾等方式,來讓它在一段時間後變成容易保存的臘味。中國許多省份都有醃臘味的習俗,其中以廣東省的臘味最著名。

祭灶果

臘月二十三,水果、糕點、「火燒」和灶糖,是家家戶戶必備的食物,寄寓了人們對闔家團圓的期盼的「火燒」,俗稱灶餅或叫燒餅,圓而中空,外焦裡嫩,面中添加香蔥油鹽,人見人愛,人人喜食。灶糖,是一種又黏嘴又黏牙的麥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為了黏住灶王爺的嘴巴,希望他吃過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說些好話。火燒即圓圓的燒餅。

蒸年糕

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像北方年糕以甜為主,南方年糕則是甜鹹兼具。年糕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

吃「年夜飯」

直到明清,除夕守歲之風經久不衰,並且內容愈來愈加豐富,氣氛愈來愈加濃烈。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卷十二中說道:「除夕夜家庭舉宴,長幼咸集,多作吉利語,名曰『年夜飯』,俗呼合家歡」。周宗泰《姑蘇竹枝詞》有云:「妻孥一室話團圓,魚肉瓜茄雜果盤;下箸頻教聽懺語,家家家裡合家歡。」除夕晚上,美味佳餚擺滿了一桌,闔家一起圍坐,慢慢吃著除夕飯,享受著快樂又充實的天倫之樂。

暢飲屠蘇酒

古人守歲到午夜後會飲酒。原來飲用的,是作為喜酒來喝、只以花椒和柏葉泡酒製成的椒柏酒。其目的是防病強身,後來才改用飲屠蘇酒,並蔚為習俗。宋代人高承有云:「除夕守歲,飲屠蘇酒乃是慣例」。原來屠蘇酒不是一種只為節日助興的酒,而是一種藥酒。「屠蘇」本是一種闊葉草。南方有些人家在房屋畫個屠蘇作為裝飾,它作為藥草泡在酒中就成屠蘇酒了。據說此酒方是唐代名醫孫思邈發明的。每年一到臘月,他便要分送由大黃、白朮、桔梗、蜀椒、烏頭、菝葜等多種藥物所匯集成的藥包給鄉鄰親友,要大家以藥泡酒,在除夕時飲用,好預防瘟疫。從唐代起,喝屠蘇酒就成了除夕的風俗。

團圓夜包餃子與大年初一吃餃子

在過新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皮是麵粉和成的,餡料則是五花八門,各種食材都可入餡。正統的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沾上醋、蒜末、香油等材料混合的醬油為佐料吃。

因為和麵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加上餃子形似元寶,具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吃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其實,大年初一吃餃子在中國已有多年歷史,這是中國北方的民間習俗。

清《金廷標歲朝圖》描寫歡樂慶祝新春的年節景象
清《金廷標歲朝圖》描寫歡樂慶祝新春的年節景象。(以上圖片來源皆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責任編輯: 初新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