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史以來最大的遊行(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看中國2024年2月12日訊】剛移民的香港孩子,今年過年怎麼過?2019年,香港爆發反送中運動。2020年6月,中國正式通過香港《國安法》,隨後香港出現多批移民潮。其中,許多家長帶著年幼的孩子離開故鄉,前往各國重新落地生活。
在本篇報導中,歪腦記者越洋採訪多組移居海外的港人家長。聊聊他們在臺灣、英國、加拿大展開生活的過程與苦樂。面對學校新生活,在異鄉教養孩子,對孩子們有哪些影響?身為雙親,親職如何在異國有所轉變?他們又如何思考下一世代離散港人的教養與認同?
移居的起心動念
2023年夏天,在溽暑的臺北,新書《異鄉港孩》舉行了發表會。這是2019年後,第一本關於離散港人的大規模訪談集,主角是超過移居各國的香港家長與孩子們。該書由移居臺灣的吳凱霖、謝傲霜等人的團隊編寫,採訪超過30對親子。
李立峯在推薦序寫道,曾有個本地棟篤笑話說,「對抗暴政的方法,是所有人都不生孩子,‘過幾年睇嚇你搵咩人嚟統治’。」2022年,有研究以香港家庭為對象,結果指出,家庭成員中是否擁有孩子,成為決定離港的關鍵要素之一。
「外面發生的事情,小孩心中都是有感覺的。」在英國的港人家長Ardis說。Ardis與先生2021年來到英國,育有一女Ellie。2019年反送中運動爆發,丈夫因工作之故,時常須赴前線,夫妻試著跟小朋友解釋發生了什麼事情,為何選擇離開。
Ellie那時5歲,還在念幼兒園。
「她會想知道爸爸在哪裡工作、在做什麼。我們常看網路直播。她知道香港正在發生一些事,也會問我們。我們告訴她,政府做了一些不對的事情,卻不讓市民告訴政府,他們做錯了什麼。」Ardis說。
「從2014年雨傘運動開始,當時我們還沒有小朋友,但已經看到香港的變化。更擔心國民教育,我們對洗腦式的教育比較抗拒,當時就想,如果有小朋友,一定是要移民。」
「所以,我們告訴Ellie,我們現在要去一個新的地方。」Ardis說。「來到這裡以後,她平常還會問,英國這邊可不可以說什麼什麼,我回答,你想說什麼都可以說呀。」
2019年反送中,對孩子們產生哪些影響
Yan原是旅遊部落客,和孩子與丈夫一起在加拿大生活。
「我附近認識的香港朋友也差不多,都是孩子青春期左右搬過來。畢竟2019的社會運動,對香港影響很大。要是孩子待在那裡,擔心成長會受到影響,」
Yan對街頭運動的想法很矛盾:「小朋友上街一方面會很危險;一方面我也不想要他對外面完全麻木。所以,他出去我不開心、他留在家我也不開心。要是還是個嬰兒,我還沒那麼緊張,但因為我兒子剛過來的時候10歲,已經會觀察社會的現象,也有自己的想法了。那個時候我發現,讓他留在香港,會很為難,也很危險。」Yan說。
Yan的兩個孩子,哥哥目前12歲,妹妹10歲。她回憶,當時是大人發覺,孩子們漸漸看到警察的態度變得不一樣。
「在那之前,香港人對於警察的印象還算是正面的,可是後來他看到警察就會說,我害怕警察、我討厭警察。這時候要解釋,很多警察做的不好、但不是所有警察都這樣。每個時代都有好人跟壞人。」
這兩年情況也更顯複雜。Yan的丈夫原先從事教育工作,提到在校園裡,學生間的氣氛也相當緊張。
「有同學家庭裡家人是當警察的,有時候同學忍不住說,我家人是警察,可是沒那麼壞,同學就會排擠他。偶爾也有這樣的情況出現,我們形容這是社會撕裂很嚴重,對小孩來講是不健康的環境、對大人來說也是不開心的。」
「我們不想要小朋友太早expore在這樣的環境裡面,畢竟小孩子,對大局能影響的不多,他們還是孩子,也不能真的做什麼。很多人決定走也是有這個原因。」
異鄉教養之困難
然而,異鄉教養依然會遭遇到不少困難。
許多家長提到,兒童在自我表達上,本來就必須練習表達自己的看法。當來到全新的國家,用不習慣的語言重新生活、上學、交朋友,在缺失語言的地方,雙親們一邊適應新環境,一邊教養孩子,也更難判斷孩子們的需求與困難。
Ellie來英國,現在已經上了小學。
「在香港她還沒有念小學,過來以後,因為covid的關係,很少到學校。所以她剛來的時候,英文是一個句子也講不出來。因為不懂英文,有些緊急情況,例如想要上廁所,Ellie懂得說toliet,但不懂形容自己是不是很著急,如果老師說等一下,她就不知道怎麼告訴老師,會很焦慮。」
「但是告訴老師後,學校就很重視這個問題。有老師跟Ellie一對一念英文書、跟緊進度,教她拼音,安排同學照顧Ellie,support是很多的,學校很重視mentel health,所以雖然這裡是偏遠城鎮,學校裡面黑頭髮的小朋友很少,但大家也沒有覺得奇怪,第一天來就可以一起玩。」Ardis說。
「我兒子是很容易焦慮的小朋友。」另一位受訪者陳凌軒,是戲劇治療師。她與丈夫育有兩個孩子。姊姊上初中,弟弟念八年級。「比如說,今天早上,英國學校有便服日,有幾天不用穿制服。但我的兒子到現在還是常常怕自己記錯了,他老是在擔心,‘萬一不是今天,萬一我穿錯了,怎麼辦,大家會不會笑我很奇怪?’」
「我今天早上就跟他說,我知道你心中有一個小魔鬼,會想告訴你你搞錯了、要被老師罵了、被小朋友取笑,但你來這裡已經住兩三年了,每次都很害怕,卻沒有一次是真的搞錯的。」
「所以要記得,除了小魔鬼以外,你心中還有一個小天使。你看到小魔鬼的時候,就要記得去叫小天使出來,告訴他shut up,因為你都沒有贏過。你要學習讓小天使的聲音出來。」
但對於教養,英國外國一方面「沒有標準答案」的課程,讓他們看到不同於亞洲填鴨式教育的另一種可能;但另一方面,有些家長也會擔心,英國教育很自由,也反而會認為自己應該多教導。
陳凌軒說,姊姊已經夠大,喜歡在英國上學。「因為在香港考試,老師講了答案,就要寫一樣的,就算可能有其他答案,你也要照老師的寫。」但姊姊很快發現在英國,考試並沒有標準答案:「是老師給一個問題,你寫什麼都可以,不用死背東西。學習好像變成自己的事情,你主動拿多少,就得到多少。」
「關於比較難適應的科目,我女兒說‘最難的是要念Shakespeare’,還有religious的東西也很難,本來有宗教背景的同學可能容易學習,但比歷史更難的,是還有文化在背後。」
而例如普通話、廣東話,這些過去在香港的語言項目,也是一些家長們會希望孩子們赴英後能持續學習的內容。陳凌軒說:「我也會跟他們提醒,不要老跟香港同學玩,需要努力的部分是寫(中文)。講跟聽沒問題,中文書也可以讀,但是寫就是平常沒有需要,不會練習。所以我每個星期天都要他們寫一些東西,姊姊還可以寫,雖然很多字會寫錯;但是弟弟不太有辦法寫跟讀。弟弟會認字,他會看中文書,所以要從書裡面學。」
家長工作與親職轉變
而一個家庭的遷移,當然不只是孩子經歷轉變,家長們同樣也必須練習適應全新的環境。有的夫妻雙方都換了工作;有人從原先的無飯媽媽,開始買菜做飯;也有的家庭照顧者從母親變成了父親。
Ardis說:「工作上,在香港的時候我們也不算是高收入的人,所以來的時候我們沒有要求太多,也有心理準備要找勞動工作。所以一開始我是在倉庫做picker,現在是做文職行政training的,我也覺得很OK。我先生喜歡開車,他過來之後,就送餐一段時間,覺得慢慢做物流,也是蠻好的,不一定要做以前的專業。」
這組小家庭,現在剛剛安頓下來。丈夫找到喜歡的工作、妻子也已經就業了一陣子。只要可以居家辦公,就接小朋友上學放學,「生活確實比較穩定。」Ardis說,雖然在英國沒幫手可以照顧小朋友,但有彈性的工作時間,很多工都能在家完成。
「我先生也是上三天班、三天放假,工時長,但上班日少,可以看自己情況安排。我的公司也是說,首先是要照顧你的家庭生活。我們不會隨時檢查你有沒有online,我陪小朋友吃早餐、去上學,有一點遲是正常的,只要有完成工作,就沒問題。」
Yan則提到,自己以前在港,並沒有official的工作,主要寫blog文章,分享餐廳評論、去臺北日本旅遊的內容。在家裡也是主要負責帶家人去玩、吃東西。
「但現在在加拿大,變成是我負責工作。我在這裡念PR\&marketing,畢業後就拿全職做行銷。偶爾在網路寫移民經驗分享的文章。我先生過來了之後,因為我是主要申請人,所以變成他support我去工作。這裡是個不開車就不能去哪裡的城鎮,所以他負責照顧小孩、接送我們上下學、上下班。他也找了一些part-time的工作,送下grocery。」
「他以前在香港太累了,雖然工資高,但壓力大,他到現在都還會做惡夢,夢到要開會,文件沒有準備呀。剛好來這裡,對他來說也是一種休息,和小朋友去釣魚、溜冰、玩雪,其實蠻輕鬆的。賺一些外快,這樣的模式是蠻好。」
「我們家覺得,移民是priority,所以怎樣賺錢、誰賺錢都沒所謂的。」她說。
幾位家長也都提到,移民心態的重新建立相當重要。Ardis認為,當意識到遷移不僅只是為了孩子,也是為了自己,可以減少許多家庭的摩擦:「中間我們夫妻也有爭吵,因為大家都有壓力,來新環境,有很多事情要安排,工作也重新來,壓力很大、情緒也不好。這裡沒有香港這麼多休閑活動,返工回家,就是要做家務。所以我會覺得,如果你只是為了小朋友而來,你會很難挨,好像你自己只有犧牲,沒有好處,覺得自己生命都是為了別人。」
所以第一是小朋友,第二也是考慮到大人,因為喜歡這樣的生活方式,全家人都有共識才準備移居。
「對我來說,就像是去看看不同的生活,我以前沒有來過英國,覺得這裡的環境各式各樣。例如大家都比較喜歡小動物、不像香港那邊,我們有養狗,大家比較怕狗,但在英國這裡,幾乎沒有人不喜歡狗的。生活空間比較大、工作壓力也沒那麼大。」
「我們就想說人生這麼長,有機會去另外一個地方生活,也是很好的。」Ardis說。
眼下又到了農曆春節,「因為我有些親人已經過來這邊,會一起吃團圓飯,而且英國沒有春節假期,小朋友還是要回學校的,所以我們去年就自己做了一些類似紅包的東西,放coin的chocolate,讓她去派給同學們。」Ellie的父親Mike補充。
在加拿大,「溫格華、多倫多可能比較有氣氛。」但Yan與家人所處的城市華人不多,」跟家庭吃吃飯、給孩子們派利是就是了。」新年前夕,她與先生帶孩子們去冰釣。有人體驗未曾經歷的大自然生活;也有些人計畫要從covid以來第一次返鄉探親。這些異鄉成長的孩子們,很快又長大一歲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