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路邊野菇別亂採 認識臺灣常見有毒菇類(組圖)

 2024-05-09 13:31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路邊野菇
路邊野菇(圖片來源:Pexels)

臺灣屬亞熱帶氣候,溼熱多雨的環境,最適合蕈菇類生長。一陣大雨後,山間、草地經常會長出朵朵小傘狀的蕈菇,雖然會讓人忍不住想摘下煮食,卻可能讓自身暴露於食品中毒的風險,近年來更已傳出多起食品中毒事件。食藥署說明,臺灣常被誤食的野生毒菇為「綠褶菇(Chlorophyllum molybdites)」及「布雷白環蘑(Leucoagaricus bresadolae)」,乍看之下與其他可食菇類似,卻與一般認知有毒菇類都很鮮豔的認知大相逕庭。

路邊野菇別亂採
路邊野菇別亂採。(圖片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兩種常見野生毒菇的生長期與外型

主要生長的春季到夏季的綠褶菇(Chlorophyllum molybdites),常見於低海拔農地、草地或林地,屬於中大型菇類,菌蓋寬度可達5~20公分呈半球形,高度可達10~20公分,菌褶部位未成熟時為白色,成熟時逐步轉為黃綠色而得名「綠褶菇」。因整體外觀型態與可供食用之白色雨傘菇(Marolepiota procera)及雞肉絲菇(Macrolepiota albuminosa)相當接近,故民眾常誤以為是無毒菇類而誤食,是最常見毒菇誤食之種類。

另一種為布雷白環蘑(Leucoagaricus bresadolae),主要生長於春季及秋季,常見於低海拔之農地、草地或林地,菌蓋寬度可達3~8公分,呈半圓形至平展狀,中央略凹呈現暗褐色至灰紅色,高度約5。5~11公分,整體尺寸比綠褶菇略小,屬中型菇類,與一般常見食用香菇類似,也是常被誤食的品種之一。

食藥署提醒,如果遇到路邊的野生菇類,切勿隨意摘採或食用。
食藥署提醒,如果遇到路邊的野生菇類,切勿隨意摘採或食用。(圖片來源:Pexels)

中毒後,產生腸胃炎型症狀

上述兩種菇類誤食後,皆以腸胃炎型中毒症狀為主,可能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血便或脫水等症狀,其中,綠褶菇毒性較高,誤食後約1~3小時便會出現中毒症狀,而布雷白環蘑則較晚,約3~7小時出現中毒症狀。食藥署叮嚀,誤食不明菇類後如出現身體不適症狀,應盡速就醫,並妥善保存剩餘食物檢體或拍照記錄,以利後續診斷和治療。

食藥署也提醒,大部分有毒野菇毒素無法透過加熱或其他加工方式去除,因此,在路邊遇到野生菇類千萬不可隨意摘採或食用,應秉持「不採不食」原則,以避免食品中毒的發生。

預防食品中毒 認識綠褶菇(圖片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預防食品中毒,認識綠褶菇。(圖片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文章取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971期 2024/04/26)

責任編輯: 淡然 来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