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營經濟要當心 官方又吹「國進民退」號角(圖)
中國經濟下行之際,「國進民退」現象愈發嚴重。(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4年6月5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中國副總理丁薛祥在會議上說,要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雖然民營經濟促進法起草工作已經啟動,但是近年來民營企業運營艱難,中國經濟下行之際,「國進民退」現象愈發嚴重。
丁薛祥: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
據中國官媒新華社報導,政協第十四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6月4日在北京開幕,圍繞「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協商議政。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主持開幕會,中國副總理丁薛祥應邀出席會議並作報告。
丁薛祥在報告中稱,「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和提供更多機會。」
丁薛祥稱,「要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
會議也聽取了全國政協有關專門委員會關於開展「粵港澳緊密合作共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等調研情況的報告。
6月5日,中國官媒評論文章稱,「王滬寧、丁薛祥出席的重要會議,事關中央提出的重大任務!」在此次會議上,王滬寧表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以習近平.....的重大任務,是中共二十大作出的重要部署。」
此前在5月23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企業和專家座談會時再次強調,要堅持和發展中國基本經濟制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5月26日,新華社刊發了題為《三中全會前,這場座談會釋放改革重要信號》的文章提到,習近平「在此次座談會列舉的一系列經濟體制改革重要內容,正是現實需要和最緊迫的事情,也為如何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提供指引。」
中國經濟內部壓力增加 走入死胡同
北京當局為今年設定了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的雄心勃勃的經濟增長目標,但許多分析師表示,由於房地產行業持續疲軟和消費需求低迷繼續拖累經濟,這一目標很難實現。
《紐約時報》發文指出,中國經濟走入死胡同:中國領導人多年來反覆無常、不負責任的政策,過度的共產黨控制和未能兌現的改革承諾讓中國經濟走入了國內消費需求疲軟和增長放緩的死胡同。為擺脫困境,中國領導人能想到的唯一辦法就是重新擴大出口。
文章強調,中國民眾將對黯淡的經濟前景越來越不滿,焦慮的共產黨領導人將以更多的壓製作為回應。問題的根源在於共產黨對經濟的過度控制,但這不會改變。它已融入中國政治體系,而且在習近平執政的十年裡愈演愈烈。修復經濟的新戰略總是依賴於政府制定的適得其反的命令:創建新公司,建設更多工業產能。大多數經濟學家實際上建議的推動增長策略——放開私營部門,鼓勵中國消費者增加支出——將意味著徹底改革政府的運作方式,這是不可接受的。
英國BBC關注到中國的房地產危機:中國上一輪大幅刺激房地產是在2016年,當時快速推高了房價,穩住了經濟,但是房地產領域的泡沫積聚,當2020年出臺限制性政策時,多家房企違約、倒閉,留下大量「爛尾樓」。
經濟學人智庫(EIU)中國經濟高級分析師徐天辰表示,「我認為政府正確地意識到了核心問題——幾家大型開發商可能破產,這給金融穩定帶來了相當大的風險。我們最近看到的所有需求方面的支持都是為了重振房屋銷售,穩定這些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以避免更廣泛的金融危機。」
雖然力度強大,但徐天辰則擔心這些措施可能還不夠。
「結果更可能是長達數月的穩定,而不是決定性的轉機,受壓的開發商將繼續遭到銀行和潛在購房者的懷疑。最終,很可能需要國家將這些開發商國有化,或為他們找到願意購買的買家,」徐天辰表示。
ING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宋林表示,中國經濟衰退,購房者信心極大動搖,這不是價格的週期性調整。變化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是人口結構:人口已經達到頂峰,並且連續兩年下降。
其二是城市化:城市化的步伐已經放緩,從而限制了對住房的需求。
最後,也是最微妙的一點:有跡象表明一代人的價值觀發生了轉變;購買房產是積累財富的最佳途徑這一隱含假設也日益受到質疑。
民營經濟促進法起草工作啟動目的是安撫
綜合中國大陸媒體2月22日報導,中國司法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共同召開的立法工作座談會明確,民營經濟促進法起草工作已經啟動,立法進程將加快。
多位中國專家表示,「立法保護民營經濟,凸顯國家對民營經濟保護的制度安排和法治保障.....對民營經濟主體合法權益尤其是民營企業家人身合法權益進行保護。」
隨著中國經濟復甦乏力,北京當局再次不斷表態支持民營經濟。2023年7月,北京當局印發《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9月在國家發改委設立民營經濟發展局,11月央行、金融監管總局等八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強化金融支持舉措助力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通知》。12月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促進民營企業發展壯大。
不過,外界對此有不同看法。
海外智庫「天鈞政經」的研究員任重道指出,中共可能只是為了安撫民營企業家。中共並不喜歡民營經濟,希望以國企控制中國經濟。在中國經濟中,民營經濟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為中國經濟的發展的穩定和可持續性作出了重要貢獻。然而,近年來,「國進民退」的現象愈發突出。中共還試圖通過限制民營企業的影響力和擴張,近幾年對滴滴出行等民營企業進行「監管」就是例證。
旅美經濟學者夏業良此前在接受自由亞洲電臺採訪時表示,中國民營經濟遭到政策的長期打壓,通過專項立法來補救政策的缺陷並不能挽回民營經濟的信心。「我不認為這是誠心誠意的,這種做法是非常愚蠢的、打壓民營經濟幾年之後,採取的一種補救措施。它已經看到目前的經濟形勢非常糟糕,知道自己之前做過頭了、做錯了,但沒有辦法回到從前了。」
夏業良進一步分析說,不僅是中國民營企業家對政策的連貫性沒有信心,外國投資者也對中國市場失去了信任。中國頭部教培機構新東方在遭受政策打壓後,經歷了沉痛的轉型。但近期北京當局又再次進行政策轉向,從打壓變成扶持教培行業。「沒有基本的法制保障,所以誰都不敢繼續投資和經營。這種朝三暮四、顛倒黑白、想一出是一出的做法,讓大家對中國的政府及法制環境沒有任何信任可言。」
美國民間機構「信息與戰略研究所」經濟學者李恆青認為,對民營企業家而言,並不需要通過專項立法來獲得保護,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最關鍵在於落實各項基本法律,變人治為真正的法治。「好好把現有法律落實到實處,把政府無限膨脹的權力關回籠子裡」。
民營企業家仍心存憂慮
中國「第一財經」此前發表社論稱,法治經濟才是最好的市場經濟,「各地出臺的政策很多,但還處在較低層級,導致民營經濟發展法治保障剛性不強......侵害民營企業利益的行為具有更多隨意性。」
文章稱,重要的是在加快促進民營企業發展專門立法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法律系統的銜接。「對民營經濟來說,從《憲法》到《民法典》再到《公司法》等都有很明確的規定......所有的一切不是對既有法律規定的重複,不是為了立法而立法。」
有民營企業主擔憂這種政策是否具有延續性,否則不會帶來信心,這樣讓企業很難做。有小企業主表示對官方政策依然是沒有信心的,「套話居多,人民的信心不是靠開幾次會和發幾個文件就能提升的。」
身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原中國民營企業家胡力任直言,這些政策北京當局實際做不到,「可能是這樣的,就是如果你和政府的關係好,有些政策可能做得到,其實還是走老路。以前我在國內做企業的時候,很多人就是這樣,他需要政府關係,需要去賄賂官員,有些政策你可能拿得到。」
胡力任現在雖然已離開中國,但他一直和中國的企業家群體保持緊密聯繫。據他的觀察,他在國內的企業家朋友目前處境都不太好。他也提到,可能還有少數的行業,包括醫藥類企業,以及和汽車有關的金屬加工企業還有不錯的市場。但對於目前中國經濟下行的趨勢下民營企業家的前景,胡力任保持悲觀的判斷。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