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意指一年中最為炎熱的時段。
7月15日入伏了。常言道:寒有三九,熱有三伏。指的就是每年最寒冷和最炎熱的兩段時間。三伏天,是我國農諺中的特定稱謂,意指一年中最為炎熱的時段。三伏分為初伏、中伏、末伏。「伏」即是「暑氣潛伏於地」之意夏至日後第三個庚日被定為初伏的開始。今年的三伏天為:頭伏7月15日到2024年7月24日,共10天;中伏時間7月25日到2024年8月13日,總共20天;末伏8月14日到2024年8月23日,共10天。
老一輩人都說三伏有「母伏」和「公伏」之分,流傳著這樣一句農諺:「公伏凶,母伏爽」,是根據入伏當天的農曆日期來區分的,古人認為單數為陽,雙數為陰,而陽為「公」,陰為「母」,所以入伏時間為單數的那天被稱為「公伏」,入伏時間為雙數的那天則被稱為「母伏」。今年是陽曆7月十五號,農曆的六月初十入伏,那麼今年就是「母伏」了,所以老一輩人都說今年伏天天氣肯定涼爽,溫度要比以往要低一些,流傳下來的文化肯定有一定的道理,在「母伏年」裡,極端的炎熱天氣將會受到一定的「抑制」,今年有可能是一個冷夏,這是根據老祖宗流傳下來的農諺說法。
三伏是中國大部分地區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時間。除了要注意好防晒防暑外,也要抓住時機好好養生。民間素有「三伏養生,冬病夏治」的說法。
在此介紹一句俗語,叫做「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中國人關於伏日吃麵這一習俗,據史料記載,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
一、頭伏吃餃子:「伏」和「福」諧音
頭伏講究吃餃子。
在北方有著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因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東西,而餃子在中國人的傳統習俗裡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頭伏吃餃子有「元寶藏福」的寓意,因為餃子形似元寶,「伏」與「福」諧音。而且,餃子餡一般都剁得很精細,容易消化。所以,人們在「頭伏」吃餃子,希望能平安度夏。
頭伏之所以要吃餃子,和過去人們的生活有關係。入伏前一個月的時間,剛收割小麥,家裡的麵粉比較充足,此時吃餃子改善一下生活。
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因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東西,而餃子在中國人的傳統習俗裡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一碗熱乎乎的餃子,能發發汗,可以祛除盛夏「毒火」,減少體力的消耗。
在製作餃子的時候,可以選擇肉餡的,不過素餡的更好一點,菌菇、萵筍等做成的餡料,口味更為清淡一些,吃起來卻比較香。盡量是清淡一點,伏天的時候更為適合。
二、二伏吃麵:熱湯麵去除體內的潮氣和暑氣
二伏吃麵去濕氣和暑氣。(以上圖片均來源: Adobe stock)
為什麼在二伏裡吃熱面?本來就熱,還要吃熱湯麵?原來,二伏面是說在中伏的時候,建議吃點麵食,這是因為夏季氣溫高,人體出汗多,蛋白質、氨基酸容易損失,因此可適當多吃點麵食,讓這些物質得到補充。
伏天除了喝熱湯麵,還可以吃過水麵。將煮好的麵條用涼水過出,拌上蒜泥,澆上鹵子,不僅刺激食慾,而且「敗心火」。六月吃湯麵,發汗可以驅病,還是有科學道理的。
伏裡還可以吃「炒麵」,所謂炒麵,是用鍋將麵粉炒干、炒熟,然後用水加糖拌著吃。這種吃法漢代已有,唐宋時更為普遍,不過那時是先炒熟麥粒,然後再磨麵食之。
唐代醫學家蘇恭說,炒麵可「解煩熱,止泄,實大腸」。到了中伏,吃碗熱湯麵,身上發汗,可以去除體內的潮氣和暑氣。南朝《荊楚歲時記》記載「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吃碗熱湯麵,身上發汗,可以去除體內的潮氣和暑氣。
三、三伏烙餅攤雞蛋:送走伏天
麵條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東漢的「煮餅」、魏晉的「湯餅」都是麵條最初的叫法。麵條既屬經濟飽肚的主食,還是登大雅之堂的上佳美食。據史錄,很多達官貴人均喜吃麵,並以麵食招待貴賓。
「頭伏餃子二伏面」便是大家經常會念叨的,在伏天的時候,不少人還會按照這個說法去吃。三伏天吃對了,身體會更為健康,減少疾病入侵。
頭伏餃子二伏面,是經過了長期的民間驗證的,大家可在伏天的時候,根據身體的情況來選擇。餃子、麵條都是非常有營養的食物。以前人生活條件差,苦夏胃口不好,入伏的時候正好收完麥子,吃餃子就是改善生活了。吃熱湯麵呢,身上發汗,可以去除體內的潮氣和暑氣。
三伏就已經是秋天了,吃餅和雞蛋可以補充營養,一方面也是要送走伏天的意思。所以這「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就流傳下來了。
責任編輯: 文麗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