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為什麼「大難不死必有後福」?3句話道出真相(圖)

 2024-07-16 07:3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4
    小字

蓮花 福報
俗話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俗話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這句話相信大家一定都聽過。那麼,為什麼歷盡磨難之人,往往會有「後福」呢?我們的老祖宗早就對此作出了一針見血的分析,用三句話就道出了真相

一、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

古人云:自古英雄出少年。那些真正有才幹的人,往往在少年時期就歷經磨難,最終成為出色的人才,享受人生的福報。而那些無所事事、過著紙醉金迷生活的少年郎,最後往往一事無成,晚景淒涼。

可見,自古以來成就大事的英雄豪傑,都經歷過許多磨難,而富貴人家的子弟很少有人能成就大事。所以,老祖宗說:「自古英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

二、無德無行而取厚利,必有其禍;善行善德而受磨難,多有後福

古人云:「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的德行不匹配他的位置,就會招致災禍。相反,如果一個人經常行善,即使在生活中經歷了許多磨難,最終也會得到應有的後福。

我們身邊也常見一些人一夜暴富或突然大發橫財,這樣的人往往是靠鋌而走險的行為得到了與自己品德不相符的財富。但這種財富只會壓垮他們,因為沒有德行的人在面對過多或來得容易的財富時,會迷失心智,被慾望吞噬。

所以,老祖宗說:「無德無行而取厚利,必有其禍;善行善德而受磨難,多有後福。」

三、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老祖宗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這句話容易理解:在遭遇巨大災禍而倖存的人,日後必能享受大福。

這並非迷信,而是一種有哲理的觀察,從古至今,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

在古籍《廣異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唐玄宗時期的宰相杜暹,年幼時曾從蒲津渡河。當時河水湍急,船上的人很多,船夫已經解開纜繩。這時,岸上一位老人急切地呼喊:「杜秀才,留下來!」老人誠懇反覆懇求,杜暹只好下船,與老人交談。

船上的人等得不耐煩,把杜暹的包袱扔到岸上便開船了。杜暹回頭看船已經開走了,心中頗有怨氣,覺得老人耽誤了他的行程。

那天風急浪大,船上的人忽然發現水中有幾十隻手攀船,船最終沉沒,全船的人都喪命。老人對杜暹說:「您是貴人,所以才來相救。」說完便消失不見。杜暹後來多次升遷,直到成為公卿。

原來在大難之時,有人相救都是有原因的。很多人有特定的使命,所以才會享有後福。

責任編輯: 姝慧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