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臺灣外交部的標誌未標示臺灣(圖片來源: 網路圖片 VOA)
【看中國2024年9月5日訊】臺北——第79屆聯合國大會9月10日將於紐約開議,臺灣總統賴清德政府將提出任內首次的聯大推案。面對中國近來將聯大第2758號決議與其「一中原則」畫上等號,臺灣外交部政務次長田中光星期二(9月3日)表示,中共的惡意曲解已嚴重威脅到台海的和平現狀,若不嚴正反駁,中國恐取得對臺動武的法理基礎。
臺灣外交部星期二召開記者會,說明今年推動參與聯合國的訴求,外交次長田中光於記者會上表示,臺灣2350萬人持續被排除在聯合國體系之外,相對其今年的主題,實為莫大的諷刺。
今年聯大總辯論的主題是「不遺漏任何人:共同促進當前及未來世代之和平、永續發展及人類尊嚴」。
田中光將此不公不義的現象歸咎於中國惡意扭曲聯大2758號決議,意圖誤導國際社會接受中國的「一中原則」。
他說,中國謬稱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並在聯合國體系代表臺灣,試圖從法理上消滅中華民國(臺灣)是主權國家的事實,及抹殺臺灣爭取參與聯合國的正當權利。
中國扭曲2758決議威脅區域和平穩定
田中光在記者會上說:「面對中國的認知作戰,如果我們不即時反駁澄清,那麼中華民國(臺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的台海客觀現狀將被徹底地改變,中國也會取得對臺動武的法論基礎,國際社會更會失去根據《聯合國憲章》所揭櫫的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宗旨及和平解決爭端原則的幫助臺灣的正當性。」
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第2758號決議,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臺灣)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但該決議並未觸及臺灣的主權地位。
然而中國不斷以第2758號決議對臺灣進行法律戰,稱該決議已確認中國的「一中原則」,並以此認定臺灣的主權歸屬和排除臺灣參與國際組織的依據。
今年1月15日,太平洋島國諾魯宣布與臺灣斷交,也是首次引用第2758號決議,作為轉與中國建交的依據。
對此,臺灣國安人士曾警告,中國擴大解釋及扭曲該決議的頻率日增,國際社會已正視此問題的嚴重性並作出反駁。
田中光指出,諾魯斷交讓臺灣當局意識到,須徹底導正國際社會對第2758號決議文的誤解,因此,今年推動聯合國參與案的首要任務即協助國際社會正確理解該決議的內容。
美國國務院主管中國和臺灣事務的副助理國務卿藍墨客(Mark Baxter Lambert)今年4月曾於華府的一場智庫活動中表示,第2758號決議文對各國與臺灣的主權選擇絕無主導權,因這本就不屬於聯大的管轄範圍。
「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7月在臺北召開峰會時也通過示範動議,反對中國在各國立法機構中對聯大第2758號決議的錯誤詮釋。
美國前駐聯合國大使妮基.黑利(Nikki Haley)8月訪問臺灣時也建議臺灣應要求聯合國針對2758號決議文舉行聽證會,她還呼籲美國和其他民主國家都應呼應並支持臺灣的訴求。
對此,田中光未置可否,他表示,過去8年,臺灣務實推動聯合國參與案,現已於國際間累積許多支持臺灣的聲量。因此,他說,既然過去8年的做法已獲國際社會普遍認同,且促成許多理念相近國家加入支持臺灣爭取國際參與的行列,所以,今年將持續洽請友邦駐聯合國的常任代表聯名致函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並在總辯論等聯大場域為臺灣發聲。
賴清德任內聯大首推案美中反應受關注
儘管臺灣外交部稱其聯大策略穩健溫和,但今年是臺灣總統賴清德任內第一次的聯大推案,以中共對其「頑固台獨份子」的敵意,今年恐加大力道打壓。
對此,在臺北的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黃奎博說,第2758號決議確未界定臺灣地位,但追究其時空背景,當年的認知是臺灣屬於中華民國的一省,而該決議主要解決哪一邊中央政府代表中國在聯合國的席次,自然不會提及一省的歸屬。
黃奎博認為,臺灣政府現以「臺灣」、而非中華民國的角色,去駁斥中國擴大解釋的第2758號決議,以當前的兩岸關係來看,這政治訴求勢必將引來北京的不滿。
黃奎博告訴美國之音:「這個(聯大)推案隱含了法理台獨,因為它試圖把臺灣推向一個主權國家的地位,這個主權國家地位在2758號決議裡面沒有被決定。」
他說,未來美國如何支持臺灣的訴求或能否接受以臺灣名義參與聯合國,有待觀察。
臺灣2024聯大文宣片:凸顯晶元實力對全球貢獻
為凸顯臺灣參與聯合國的重要性,臺灣外交部星期二發布了一支名為「臺灣晶緣」的文宣短視頻。該視頻藉咖啡機、電腦、手機到能源管理等的普及,說明人類生活已離不開晶元,也凸顯臺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舉足輕重的地位。
該視頻的標語為「Chip In With Taiwan」,取晶元的英文雙關語,呼籲國際也戮力(Chip in)支持臺灣參與聯合國,讓臺灣有機會善盡國際義務,成為國際社會的良善力量。
臺灣外交部表示,聯大開議期間,將推出該視頻文宣,彰顯臺灣對國際社會的貢獻,也呼籲國際社會基於核心價值及共同利益,正視臺灣訴求,並支持臺灣參與聯合國,共同追求更和平繁榮的世界。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