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在严峻危急的关头,才能考察出一个人的真正品性和节操;只有经过血与火的洗礼,才能识别出谁是坚定的忠臣。
从人的本质来讲,本来善恶分明,正邪不两立。然而,如果处在一个安定的和平时期,却很难分辨出一个人是忠是奸或人品的高低,这是因为奸臣可以用花言巧语遮掩其奸行,坏人也可以随时为自己带上一副伪善的面具。因此,大凡逢艰难的时势,才会构成对人们信念与气节的考验。每一个时代,能在逆境中、以至于临生命危险仍坚持自己崇高追求与信仰的人,才是真正的忠臣义士。这就是千古以来很多忠臣义士遇难之后仍能被后人尊敬与传颂的原因。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这两句诗是出自唐太宗李世民〈赠萧瑀〉诗中的名句︰“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它极富有哲理性的启示,与鲍照诗中的“时危见臣节,乱世识忠良”有异曲同工之妙。在风平日丽的日子里,“劲草”混同于一般的草;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诚臣”也容易混同于一般的人们︰其特殊性没有显现出来,因而不易鉴别。只有经过猛烈大风和动乱时局的考验,才能看出什么样的草是强劲的,什么样的人是忠诚的。总之,这首诗形象而深刻地说明︰禁受得住大风摧折的草,才称得上强劲;只有在严峻危急的关头,才能考察出一个人的真正品性和节操;只有经过血与火的洗礼,才能识别出谁是坚定的忠臣。
古代宋朝有忠臣岳飞精忠报国,不畏金兵的强悍与奸臣的谗言,在生命危险前不计个人的危难,一心要收复故国河山;关羽兵败城破,面对曹操的各种金钱美女的利诱,依然不肯背盟负主;文天祥数次兵败后被俘,面对生死要挟与高官厚禄的引诱,也仍然不肯背叛旧朝。真正的忠臣义士都不会因为逆境或生命处于危险就放弃自己的节操,因为他们都有非常坚定的信念。
唐朝《明皇杂录》中也有一个普通乐工雷海青舍身尽忠的故事。说的是当年叛将安禄山打下了长安,多少文臣武将都屈节投降,唯有乐工雷海青宁死不肯为叛贼演奏,他怒摔琵琶,慷慨而死。本来只是一个一无官职、二无钱财的梨园乐工,面对叛贼的强暴与威胁,他选择了舍弃自己的生命,来成全气节与道义。当满朝的文臣武将被授以冠带之时,雷海青的行为,足以羞煞那些“识时务”的官冕之徒。当时,他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令“闻之者莫不伤痛”。诗人王维听说此事之后,写下了一首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更朝天?秋槐夜落深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内文略有删节)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