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的需求、欲望大致得到满足,没有积累什么顽固的念头等待化解,就没有必要执着了,这时会进入第二个阶段——追求“心愿”的满足。
承诺做到 甘愿乐付出
“心愿”不一定跟物质有关,孩子需要征询父母的认可,但父母未必要做什么去满足他们。例如:孩子想跟好朋友出去玩一会儿,想在外婆家待久一点,或是能不能等到参加完营队后,再跟家人一起去旅行……诸如此类,是非关物质的心愿。
当孩子开始表现出想达成某些心愿时,那就是父母观察他们的最佳时机;如果孩子甘愿付出代价,就表示那是他们发自内心的愿望。
譬如,我的孩子在迷体操时,会跟我们要求,能不能看完电视转播再睡觉;相对的,她们也会承诺“尽快写完功课,第二天早上会准时起床,不会赖床”。作为父母的我们,一方面很赞叹她们对体操的热忱,一方面也替她们的成长感到高兴;因此,只要她们在练体操方面有什么需求,我们就尽量满足。
当孩子为了达成心愿,愿意主动提出如何配合调整,和父母沟通协商,那就是真正能够使他们成长的学习,父母当然要尽量支持。
愿望成真 感动好深刻
有一年,某企业办了一场国际性的体操邀请赛,一些亚洲体操好手都齐聚台湾。她们两姐妹从媒体上得知消息,对我们提出想到现场欣赏的想法,但是并不敢奢望真的能成行,因为参加那活动要收费的。我们感受到孩子多么渴望到场看这场比赛,因此也就真的去买票,带她们到中华体育场看体操赛。
直到现在,她们姐妹俩只要提起这件事情,就会非常感谢我们当年的成全。即使现在,女儿在法国生活,只要她想,就可以去看来自全世界体操好手的竞赛,但是她还是觉得:那年在台湾第一次看到体操比赛的感动,是无法被取代的。
其实,当时买门票的花费不算多,但是带给孩子的满足与快乐,竟一直持续到十几年后的现在,真是太出乎我们的意料了;这件事令她们至今仍感念不已,甚至于对我们有一种深深的感恩。
发自内心 喜悦能持久
如何判断孩子所提出的要求,是不是真正的“心愿”呢?
当孩子提出请求时,会流露出发自内心的深深期待。这不像只是想去吃蚵仔煎、到游乐园玩那一类轻易可以得到的满足,甚至可被替代的要求。当孩子表达真正的心愿,父母可以观察出来:他们对这件事的期待是有深度的,甚至愿意付出代价,做出相当努力来完成。
当孩子无法靠自己的能力来完成心愿时,若父母能够认真看待他们的心愿,并协助达成,这时,孩子除了对父母产生深深的感激外,同时也增强了亲子间的信赖感。
只要孩子愿意为一件事付出代价,那通常就是他真正的心愿。孩子一旦透过父母的协助达成心愿,就会沉浸在快乐中;不只在满足心愿的当下感到喜悦,在事前为了达成而预做准备时,就开始有了精神上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在达成后,孩子会觉得父母虽然有原则,也能够接受理性的沟通。
这时,亲子关系就会蜕变,亲密感再加深一层,孩子对父母的信赖,将变得更细腻。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