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用自己的每一个器官去感知和探索这个新奇的世界。(网络图片)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从降临到世上的那一刻起,就对周围的世界感到好奇,在他们内心深处对周围世界有着一种追求和探索的愿望,他用自己的每一个器官去感知和探索这个新奇的世界。
刚出生的婴儿,会用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事物,用小手去触摸身边的东西,用小嘴去吮吸品尝食物的味道,用耳朵去倾听来自不同方向的声音。
大一点了,孩子就会想要摆脱各种束缚和依赖,做更多的独立探索。但这同时也意味着他会对很多危险的事物感兴趣,他会想要摸摸电插座,想要戳戳锋利的刀子,想要从高高的台阶上往下蹦。
此时,大多数的父母倾向于竖起一个高高的“不”的屏障,将孩子包裹在其中。“不可以”“不行”“别……”这些话脱口而出的时候,你可曾意识到,这无益于孩子安全意识的建立,甚至把孩子推向危险的边缘。
允许孩子在尝试中探索安全的界限
我们判断一个行为是否安全时,是基于我们过往的经验,这包括我们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同样的,孩子安全意识的建立主要基于自己的尝试和父母的警告。
但孩子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他们对认识事物也是直观的,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所以,父母的警告常常成为耳边风,就像他只有摔了跤,才知道下次走路、跑步的时候要小心;只有划破手,才会了解剪刀真的会让人流血;只有亲自尝一尝,才知道这个东西真的不能吃。
记得我小时候,对家里的热水瓶充满好奇。尽管妈妈好几次警告我危险,不许碰,我根本没当回事,趁着妈妈看不见总还是想近距离接触下。我记得,后来妈妈拿着我的手,放在在热水瓶口上,虽然只有一秒钟的时间吧,我再也不想玩热水瓶了。这就是直接经验的力量!
孩子在每一次尝试中,学习经验、强化自信,在这个过程中他是十分快乐的。如果你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总是对孩子说:
“算了,多危险,不要做了。”
“小心点,你会伤害自己的!”
“你不能做这个,太危险了!”
这样,孩子想要探索一下的那种微弱的自信心一下子就会被父母的呵斥赶跑了,而他们自己获得经验、积累自信的能力也被破坏了。
孩子探索行为得到父母及时和正面响应越多,宝宝对自身和环境的认知越积极。相反,探索行为得到父母负面响应越多,宝宝对自身和环境的认知则趋向负面,并对此感到不解和困惑。
父母与其事事对孩子加以限制、过分保护,不如创造一个安全的居家环境,适当看护、引导,积极鼓励宝宝每一次的探索活动,让他们自己获得经验,积累能力。
用适合孩子的方式教会他们保护自己
说到这里,很多妈妈心中一定会想:“那我也不能放任孩子去探索啊?真出了事,怎么办!”
首先,你需要收好那些极端危险的物品,这些物品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伤害,所以它们不应该出现在孩子可触及的范围内。要避免孩子接触到电、火源,避免可能会发生的溺水,这个责任应该由大人承担,而不是孩子。
其次,对于那些突如其来的伤害,尤其是人为的,在平时增强孩子的防卫意识是父母们的必修课。教会孩子大叫、求救、跑掉、躲避,而不是让孩子盲目反抗,是适合孩子的安全教育方式,也是符合孩子年龄和身心发展的教育。
但是,父母们平时那些枯燥的说教往往会成为孩子无法理解的条条框框。就像之前说的,孩子的经验获得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所以让父母的说教转变成孩子的直接经验就变得十分重要。
妈妈可以利用孩子喜欢的游戏、童话故事,用拟人的方式来“表演”这些知识。
例如,让孩子知道溺水是很危险的:妈妈可以准备两块积木,一块绑上泡沫,一块不绑。然后将两块积木都扔到水里去。让孩子去观察一块积木沉底了,一块积木漂在水面上。
妈妈可以告诉孩子,我们就像这些积木一样,如果没有防护措施,我们也会沉到水底。所以,保护措施很重要,小的时候也必须在父母的看护下游泳、戏水。
妈妈还可以利用故事、绘本等来引导孩子,可以和孩子一起演绎故事内容,讨论谁做得对,谁做得不对。让孩子参与到互动中来,在互动中体验到成功快乐感、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将父母的经验内化成孩子自己的经验和方法。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