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到来,即代表“暑气将要退伏而潜处”。(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知道8月23日是什么日子吗?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就是处暑到来之日,这时候的太阳过黄经一五0度。不知道诸君是否觉得奇怪,明明炎夏结束,迈入了秋季,天气正在转凉,为何古人还要把这个节气称为处暑呢?其实,每年约在国历8月23日至24日到来的处暑,它的名称自然同其他节气一样,关乎其呈现特征。
明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说:“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既有躲藏、终止之意,那么处暑即代表“暑气将要退伏而潜处”。处暑这时的三伏天气已经过去或接近尾声了,气温在名义上已经来临的秋季间而出现下降态势,但中午气温仍算高,暑气可谓未完全消退,因此有时下午气候炎热,甚至不亚于暑夏,故民间俗称“争秋夺暑”,另有“秋老虎,毒如虎”之说,民间俗谚亦有云:“处暑十八盆”,意思是说,还需要再十八日的流汗沐浴。至于“处暑,曝死老鼠”,说的正是天气太过炎热,连老鼠都被晒死了。
古人将处暑划分成了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一候的意思是说:即日起感知秋日之肃气的老鹰会开始大量猎捕鸟类,并在先陈列如祭之后而食用;二候的意思是说:天地万物会开始凋零,整体充满肃杀之气;三候的意思是说:农作物在秋季成熟。至于“禾”则是指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为成熟之意。
处暑期间,正值时常带来豪雨的台风频繁时节,看天吃饭的农人这时最怕台风来袭时会带来过盛雨水,届时恐酿严重灾情。因此,农谚有云:“不怕七月半鬼、只怕七月半水”,而“红云日出生,劝君莫出行”之说,则是指日出期间出现红云,将有台风,故劝人们切勿出门远行。有些懂得观察天地变化的农人,还会从昆虫的异常表现来推敲是否会降雨,像“蜻蛉(蜻蜓)结堆,着蒙棕蓑”,说的正是从成群飞舞的蜻蜓,预先觉察豪雨将至的前奏。
处暑过后,烤人气温将逐渐下降,秋意日渐浓厚。除了暑气慢慢消退,雨量也将渐减,届时民众将欢喜迎接郊游赏景的好时节,且在处于暑气终止的欢愉中,能自在仰望天上疏散的美丽云彩,民间亦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
由于属于早秋时间的处暑,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人体这期间也正迈入周期性的调整阶段,也就是人体自我恢复阴阳平衡的过渡性现象。因此,身体将会展现“秋乏”现象,也就是出现了懒洋洋的疲乏感,但这无伤大雅,就中医学而言,秋乏只是在弥补盛夏给人体造成的损耗之反应。医生也会劝民众早睡早起,因早睡可顺应阳气的收敛,早起则能让肺气获得舒展。
人们在处暑期间的饮食,应该以甘平为主,还可以多选择寒凉多汁的水果、蔬菜或流食来食用,尽量减少食用辛辣、煎炸或烧烤类的食物,以免增加秋燥症状。
另外,《吕氏春秋》有云:“天地始肃不可以赢。”这话正是在告诫民众:秋季是一个需要收敛、不可骄盈的季节。我们不妨趁此时机,多外出走走、散散心,消解一下在炙夏期间积累的不必要心绪吧!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