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树盆栽。(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枸骨树是原产地在中国的古老的,在文献中有记载的药用植物。枸骨是冬青科四季常绿乔、灌木,又名猫儿刺,老虎刺等。枸骨具有四角状或椭圆形,革质有鲜亮光泽的叶,叶子的尖端有硬刺。花序簇生在叶腋内,开淡黄色花,结有光泽的圆珠状果实,4-5月开花,10-12月结果。果实未成熟时为绿色,果实成熟后为红色。枸骨喜欢在肥沃酸性土壤,阴湿环境生长,但也耐干旱。它的原产地是中国长江的中、下游流域。现在世界各地都有种植。它的繁殖方法是可以播种,也可以扦插。
枸骨具有滋阴、活经络,清风热、祛风湿之功效。其枝叶可医肺痨,治腰、膝劳损,脾痛。果实入药可治阴虚身热、筋骨疼痛,妇女病等。
枸骨的经济价值,除了药用外,还是一种很好的观赏植物,例如在欧洲和美国,它象征着友好、平安和幸福。此外,枸骨是常绿花木,它的的红色果实在严寒的冬季,别的花卉树木都已经处于休眠状态,唯独枸骨树的绿色叶子和鲜红的果实,仍然光彩夺目。因此在欧、美国家,枸骨是一种圣诞节装饰材料。人们在圣诞节,用枸骨和松枝松塔编制成花环,挂在临街的门上做装饰品。在纽约也见到,有的别墅前的私人小花园中种有枸骨。在中国,人们往往把它做成老树桩盆景,或者选一棵小树,经过修剪和縏扎,做成盆景,当作商品出售,也有把枸骨作为药物和绿化观赏树木栽培的。
现在我就讲一个木匠出身的人,种植经营枸骨,和用枸骨做盆景生意,10年创造4亿财富的故事。
在中国湖南省浏阳市普华村,有一个叫林坤的人,自幼家境并不富裕,17岁时他学做木工,学到技术后,他就进城做家俱。当他赚到第一桶金后,就把这钱投资做房地产,建立了自己的公司,赚了两亿多元,这时他已经成为一个民营企业老板。到2008年他的经营范围想扩大,于是他就想到了发展种植枸骨。在置备好土地后,他就一头扎到山里,去收购农民家的枸骨树。他花了500万本钱,共收购了3000多棵枸骨树。可是他没有想到自己没有植树经验。买到的移植树,虽然连根铇出来了,但是等运送到他的种植园,栽培上不久以后,几乎全都死了。他不恢心,认真向别人请教失败原因。得知移植的成年枸骨树,必须树根带有土壤,并用草包包裹好,保持原土湿润,为防止运输过程中散包,外面还得用草绳捆绑好。还得在24小时以内把它们栽培上。于是照这样做,他后来移植的枸骨树,就都成活了。他将幼树养大再卖出去,也能赚钱。但是他的目标是要用它做盆景,赚更多的利润。
用枸骨做盆景,有两个难题,一是他没有做盆景的经验,这个问题好解决,他找有经验的园艺师合作,他出资本,园艺师出技术,他还可以在实践中,向专家学习相关知识。第二个问题,是枸骨的叶子虽然鲜亮好看,但是有尖刺扎人,不够理想。为解决这个问题,他就去寻找叶子没有尖刺枸骨树。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偶然机会,他在山中发现一棵枸骨树,树干长有两个分枝,一枝上的椭圆形树叶有刺,一枝上面椭圆形树叶没有刺。这是一棵难得的变异树。他想到,可以用嫁接方法,把他们种植的有刺枸骨树,改造成无刺枸骨树做盆景。于是他们就开始做试验。3个月以后,试验成功。经过4年,他们用这种嫁接技术,把他们种植园内要做盆景的枸骨树,全改造成了椭圆形叶无刺枸骨树。他们的种植规模也随之扩大。他们用无刺枸骨扦插,培育新树苗。用这种方法一年可以繁殖几十万株无刺枸骨树苗。他们做的枸骨盆景,每盆卖几百元。他们开拓销售市场,他们的产品远销到长沙、贵阳等地。
到2018年,他投资达7000多万元,种植改良枸骨5万多棵。林坤的这项种植和利用枸骨做盆景的事业,以及他出卖构树其他产品,共创造财富价值累积已达4亿人民币。
当然,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家,除了他自己的创业精神,善于审时度势、把握机遇、人际关系,他还有职工、管理和市场运营销售人员,还得有专业机械、运输机械等,还有外面的环境因素、天时地利人和等。总之,一个人的成功,需要具备各种有利因素和条件,此不详叙。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劝学解》中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是治学的道理。从这个木匠勤劳艰苦创业,后来又开拓枸骨盆景产业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他再一次验证了韩愈在《劝学解》中曾经说过的道理,在任何事情中均可借鉴。正是由于林坤立志要做这事,遇到困难挫折,他勤于思考,找失败的原因,他善于虚心向别人请教,坚持不懈的努力改进,终于获得了成功。在创业中,凡是遇到挫折,不善于思考,不总结经验,就放弃努力,必然会前功尽弃、半途而废。
从上面例子,作为一个修炼人的老年人,从我一生的阅历我悟到:一个人,来到世间,要想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就要懂得修心养性,品德端正是至关重要的。为人要心地善良,做人要谦恭诚实,要靠自己的勤劳创业,在利益面前要懂得让人,不要虚伪,不要虚荣,要诚恳待人,要讲真话,办实事。不要自私自利,不要不择手段的去谋取私利。人在为自己的名利与别人争斗中,必然会伤害他人。如果你是一个修炼人,必须做到百分之百的相信师父,相信佛法,按佛法的要求修心做人。在社会生活中,要平等、友爱的待人。对养育过自己的父母以及对曾经在你最困难,乃至遇到生命危险时,帮助过你的朋友和其他人,乃至社会,要懂得感恩,懂的回报。
責任编辑: 李云飞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