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外電影史上,一些具有表演天賦的兒童因為偶然的機遇,在銀幕上顯示了他們稚嫩卻真實動人的風采,成為萬人矚目的「童星」。他們塑造的人物,他們生動的表演,深深地留在許多人的記憶裡,而他們自己也因為「童星」的光環,生活發生了改變。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我們的銀屏上也誕生了幾位引人注目的童星,這裡記敘的是他們的今與昔--
「潘冬子」---不變的是一身軍裝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一部《閃閃的紅星》的電影在觀眾的心裏刻下了深深的烙印,而在影片中扮演主角潘冬子的祝新運,堪稱那個年代童星中的代表人物。
祝新運演潘冬子時只有9歲,為「紅星」斷斷續續拍了一年多的戲。「我當時所有的『報酬』就是一部影集。上面寫著:『祝新運同志留念,八一電影製片廠,《閃閃的紅星》攝製組贈,1975年9月11日』」祝新運說。雖然沒有拍片酬金,但祝新運的「無形資產」卻無法用金錢來衡量,那便是家喻戶曉的知名度,連毛主席他老人家都特意讓人給他送去一個金燦燦的芒果。
那時祝新運最大的願望就是要當解放軍。演完潘冬子一年後,戲裡的小紅軍、生活中的祝新運穿上了特製的小軍裝,走進了八一廠:「兵種」是文藝兵,演戲成了他的專業。
走過了童年,走過了少年,走入了青年時代,祝新運在表演事業上沒有更大的起色。雖然在此之後,祝新運也拍過一些電影,但都沒有產生影響。有人說,是一張娃娃臉「框死」了他。現在想來,祝新運覺得潘冬子這個人物讓自己的起點太高了,「當你再朝你的人生道路上往下走的時候,我就有了一種束縛,就是這種東西,它圍繞著我,成了制約自己發展的障礙。」
然而,祝新運並沒有因此而消沉,從解放軍藝術學院畢業後,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痛苦磨難後,他找到了新的藝術座標,開始向影視導演進軍。在影片《彈導無痕》裡,他幹起了副導演,近幾年還獨立執導了多部電視劇。眼下,祝新運正在湖北荊州參加抗洪救災影片《驚濤駭浪》的拍攝,他在影片中既是副導演,又扮演了承包商的角色。他說:「面對過去的輝煌,我盡量以平常心去對待。現在我更有興趣干導演,因為導演更能從整體上去把握作品。」
方超、馬曉晴---「搖籃」裡搖出的「童星」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著名導演謝晉執導的一部兒童題材影片《啊,搖籃》,頗受孩子們的喜愛。這部影片誕生了兩位童星:一個是扮演院生的方超,一個是扮演小保育員湘竹的馬曉晴。《啊,搖籃》,均是他倆的「處女作」。
馬曉晴是從上海市少年宮選來的,時年11歲;方超則是謝晉從陝西省寶雞市的一家幼兒園裡挑中的。當時,謝晉在人群中一眼就看中了才2歲9個月的方超:甜甜的笑容,圓圓的眼睛,一笑兩個酒窩。初上銀幕的方超面對攝影機一點也不膽怯,而且表演非常生動和自然,拍他的哭戲,往往一次即成。每次拍戲結束後,謝晉都要抱抱他。
《啊,搖籃》上映後頗受好評,這也使方超和馬曉晴片約不斷。方超在15歲之前,接演了《牧馬人》、《大橋下面》、《清涼寺的鐘聲》等二十多部電影,其中因主演《我只流三次淚》而榮獲第三屆中國電影「童牛獎」最佳小演員獎。
告別了童年,「童星」的光環也面臨了考驗。15歲那年是方超演藝之路的分界點。他有兩年半的時間沒有接戲,專心讀書準備報考北京電影學院。然而「童星」的身份並沒有給他帶來好運,接連兩年報考北京電影學院和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每次都是前幾輪順利通過,最後卻因為身高被刷了下來。23歲的方超,身高只有1米65,按校方的說法,這很難與其他演員配戲。
為了生計,方超只好離開家鄉,從陝西來到上海一家小餐廳打工。一天,一位叫邵峰的青年演員到這家小餐廳就餐,一個服務員給他端來一碗麵。「你---」看到服務員的拇指都快泡在湯裡,邵峰正要發火,抬頭一看,覺得服務員挺面熟的,仔細辨認才發現服務員竟是當年有「中國第一童星」之稱的方超。
「你怎麼改行了?」邵峰隨口問道。
「我……」方超欲言又止,心裏十分難受,尤其當他知道邵峰也是一位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演員後。
「不要急,尤其是不要灰心。」邵峰對方超誠懇地說,「到北京去發展吧,我會盡力給你推薦。」
方超骨子裡是不願求人的,曾有不少人讓他去找曾合作過的斯琴高娃、潘虹、肖雄等「媽媽」幫忙引薦,但方超沒有這麼去做。如今,萍水相逢的邵峰主動關心他,又是一番推心置腹的交流,才使方超結束了在餐廳的兩年打工生活,重返演藝圈。《少年英雄方世玉》中的方賢,《亂世桃花》中的「咸菜」,《皇宮寶貝》裡的小釦子,方超演得十分投入,日後走在大街上很多觀眾喊他「方賢」或「咸菜」時,他才開始擺脫沮喪。有趣的是,方超現在演的大部分是古裝戲,他說:「這對我來說是全新的路,發展的空間能更大。」
不過作為自由演員的方超,常常會遇到一些不履行合同的劇組,比如有一年他簽了兩部戲,後來不知什麼原因這兩個劇組解散了,使方超蒙受了不小的經濟損失。就這樣他還不能上告,因為北京的圈子很小,事情鬧大後,別的劇組就不敢用你。看來,自由演員也不完全是自由的,就像「童星」本身的支撐力也是有限的一樣。
比起方超,馬曉晴要順利得多。但出乎別人意料的是,馬曉晴考入了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讀了一年便要求退學。她當時的「理論」在日後也影響了一些新人:「表演不是在課堂上學出來的,靠的是實踐。」在《北京,你早》、《頑主》、《非常夏日》、《北京人在紐約》等頗有影響的影視劇中,馬曉晴都有出色的表現。1998年,她在電影《我也有爸爸》中出演一位身懷六甲的護士長而榮獲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配角獎。
馬曉晴是一個非常感性的人,對別的演員好的表演,甚至聽歌感受到的那種狀態,她都能受到啟發,並融入自己個性化的表演中去。但眼下的馬曉晴,想自由發揮的機會似乎越來越少。馬曉晴曾經說過,她最想演的是神經錯亂的角色,當然這是她急於開拓戲路的一種表示。而當適合她演的角色變得越來越少時,馬曉晴又萌動了想當導演的想法,一部《花店》的劇本折騰了她好多年,因為拍攝經費難以籌措等原因,馬曉晴的導演夢至今仍躺在「搖籃」裡。
當年「小英子」---今日女製片
很多人都還記得電影《城南舊事》中小英子的那雙純潔而又帶著淡淡憂鬱的眼睛,19年前,一個叫瀋潔的上海小姑娘,因此而成名。19年後的今天,已近而立之年的瀋潔成了女老闆---上海飛梵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
《城南舊事》是瀋潔的「處女作」。但在這之前,瀋潔已是上海小熒星藝術團的小演員。比起其他的童星,她已有了「專業演員」的潛質。一片走紅後,瀋潔雖然又拍了不少戲,但都無法挑戰「舊事」。當然,這並非是一個演技的問題,影視題材是否適合演員的形象和氣質也很重要。
1992年,瀋潔高中畢業。因為想擁有一個更自我的天空,她隻身來到日本求學。在選擇專業時,她猶豫了半年。很多老師和朋友都建議她學表演,她出國時也是這樣打算的。後來經常和身邊的一些律師朋友聊天,發現法律是一個很有魅力的學科。」
瀋潔選擇了法律,在大學讀了四年。這四年的光陰,國內的觀眾對她已漸漸淡忘。誰知瀋潔又殺了一個「回馬槍」。大學畢業後,她沒有去當律師,先是在一個電影財團的研究中心做研究員,一年以後,便和臺灣的一家公司共同出資組建了自己的「飛梵」公司。「不過法律專業沒白學,劇組裡的很多事務,我處理得比一般製片人要好。」瀋潔這樣解釋自己的選擇。
公司投拍的第一部戲是《婚姻的故事》,瀋潔是該劇的製片人。小說《婚姻的故事》的作者是去年去世的臺灣著名女作家林海音,林海音也是小說《城南舊事》的作者。大學畢業後,瀋潔每年去臺灣,必定要做兩件事情:一是為爺爺掃墓,一是去看林奶奶。林奶奶身邊的很多人都說她倆長得很像,尤其是性格上,都是那種很單純、很仗義的人。《婚姻的故事》講述的是發生在三十年代江南的一段婚姻故事,瀋潔讀了小說很受感動,就竭力想拍成這部戲,她認為,這也是對林奶奶最好的紀念。
電視劇《婚姻的故事》順利拍完,瀋潔不僅當了製片人,而且在劇中扮了一個單純的女孩王韻怡,但她打算以後不再在自己的戲裡扮演角色。她說:「當演員和製片人很矛盾,演員整天就在想怎麼才能有更多的時間去琢磨自己的角色,去演得更好;而製片人考慮的卻是製作週期和成本的問題。我要想製作好一部戲,就不能一心二用。」
近二十年過去了,瀋潔的外表顯然有了明顯的變化,但觀眾還是期待有朝一日能從銀屏上看到她,尤其是「小英子」那雙會說話的大眼睛。
「小婉君」---期待自然「轉型」
從8歲起,北京一戶普通人家的小女孩金銘便走進了臺灣女作家瓊瑤苦心編織的「夢」中。第一個夢是《婉君》,金銘因成功塑造了劇中小婉君而走紅兩岸。這已經是十三年前的事了。
當初在《婉君》裡,瓊瑤給「小小新娘」的戲只有兩集,佔全劇的九分之一。不料就這兩集戲讓金銘一下子「喧賓奪主」。為此瓊瑤第二年來承德拍《雪珂》時,給扮演雪珂女兒「小雨點」的金銘的戲加到24集之多,整整翻了十二倍。
之後,又是《青青河邊草》、《望夫崖》、《熊貓》、《天涯歌女》……金銘悟性高、進戲快,戲裡要哭,她有「自來水」,這常常使一旁的大演員看傻了。金銘演戲較真也是出名的,如《青青河邊草》有場小草玩「老鷹抓小雞」的戲,戲中有小草被富家子弟有意絆倒在地的情景。金銘跌了一次又一次,她既要表現出玩耍時的天真可愛,又要表現出小草受人欺侮的悲哀。當導演瀋怡說聲「OK」時,金銘的衣服早已濕透了。《雪珂》中還有一場戲是「小雨點」挨打,拍攝時,那些大人們誰都不忍心打她,她急得一個勁地對導演說:「真打我吧!」結果,大板子真朝她砸了下來……不僅如此,金銘還是童星中少見的歌星,當年推出的首張專輯《小雨點》風行一時,唱片公司為此收到了三十多萬封聽眾來信,這個記錄至今還沒有哪位歌星破過。
如今正在北京大學攻讀國際關係專業的金銘,雖說臉上稚氣未褪,但談吐中還是讓人感覺她成熟了不少,她說:「很多人曾問我,你高中畢業怎麼沒去考藝術院校,因為我從來沒有把演戲當成自己的專業。同樣,只要不影響學業,我仍有可能抽空接戲。」
金銘的新戲《拍案驚奇》是與蘇有朋合作的,對於自己的角色,金銘說道:「這是一個與以往完全不一樣的角色,和大家對我的原來印象完全不同。希望觀眾朋友們能喜歡另類一點的我。」
童星的啟示
「望子成龍」,是許多家長的一種心態。童星的誕生,也使財運飛來。但這雙重的「誘惑」與孩子將來的事業並不能劃等號。
其實,從童星到成人以後成為明星的並不多見。在內地,從童星到影后的只有一位---6歲時在電影《烈火中永生》中反串小蘿蔔頭、成人後憑藉在電影《日出》中塑造交際花陳白露榮獲中國電影百花獎影后的方舒;在香港,從童星到成人後二度問鼎香港電影「金像獎」的只有馮寶寶。更多的童星,日後都「銷聲匿跡」了:如上世紀八十年代在電影《泉水叮咚》中扮演喜燕而榮獲第三屆印度國際新青年最佳兒童女演員銀像獎的王佳瑩;九十年代在電影《變臉》中扮演狗娃而榮獲珠海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的任瑩……童年是短暫的,童年的生活對性格的形成乃至一生的影響都有其不可忽視的作用。縱觀童星群體,許多童星的家長還是明智的,他們沒有讓孩子被童星的光環「套牢」。拿金銘來說,從1992年起,她連續三年沒拍片子,這自然也是父母怕她誤正業---讀書。但讀書對金銘來說,也從來是像拍片一樣認真,每門功課都在95分以上,連續七年被北京東城區評為三好學生,這也為她日後考入名牌大學打下了紮實的基礎。金銘說:「有人說現在我讀的專業是因為我從小就有當外交家的夢想,其實不是這麼一回事,就像我拍戲之前也沒有當童星的夢想一樣。就是成了童星,我還想過有一天改行當醫生呢。秀蘭.鄧波兒由童星成為優秀外交家,里根由一個演員成為美國總統,這些都不是他們早先能預料的事。」
走出迷茫的方超現在對以往的生活也有了比較清醒的認識:「人總想完美地過一輩子,我畢竟有過這段經歷,能留在別人的記憶裡,對我就是一種安慰。小時候我不懂,所以我不希望觀眾把小時候的我和現在的我相比,畢竟時代不同了。我並不反對讓孩子去拍戲,這可以作為童年生活的一部分,但我不贊成讓孩子拍戲太多,因為這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讓孩子長大有了識別能力後再去選擇職業,這會對他更負責。」方超的感慨是值得深思的。童星的經歷會讓這些孩子體驗到一般孩子所沒有的生活,這樣的閱歷會對他們以後的生活發生重要的影響。但成為了童星,並不意味著規定了他們未來的生活道路甚至是職業取向。他們和其他孩子一樣,也面臨著成長以後的多種選擇。或許是因為童星的光環,因為得到的榮譽和受到更多的關注,使他們對自己有了更多的期待,也使觀眾對他們有了更多的期待。對此,不僅是童星的家長,整個社會都應當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即:這只是他們生活中的一個階段而非全部,他們完全可以選擇更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
文匯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潘冬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