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記者張華十六日特稿指出,訃文,是生者對逝世者一生的總結,理應充滿緬懷和追思,充滿感情和不舍。但是,中共為高級幹部所發的訃文,全是冷漠得沒半點「人味」的官樣文章。只要死者沒幹過叛黨叛國勾當,統統都是「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共產主義戰士」和「無產階級革命家」,好像早已預備了「標準訃文」,只要把死者名字和個人資料填上去,再在評價部分加上「久經考驗的」、「忠誠的」等形容詞,就完事了。
「六四」前反對解放軍進京鎮壓學生運動的儒將張愛萍遺體,上星期六在北京火化,中共總書記胡錦濤、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及多名現任和退休的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有出席告別儀式,似乎對張的離世很是不舍。官方訃文雖對張將軍的評價頗高,卻跟其他離世將軍的訃文,無論格式、用字,甚至每個段落的寫法,如出一轍。這是搬字過紙抄過來的,官氣十足。
很明顯,這些訃文都是從文件櫃拿出來的,任誰死了都能用得上。為甚麼會這樣呢?高幹的訃文名義上由中共中央發出,實際上由書記處或中央各系統的辦公室的秘書們草擬。為免犯錯,以及較易獲領導通過,他們多用「拿來主義」,照搬以前的訃文,自然省時省力。事實上,中共的正式文件大都是「辦公室工廠」的秘書們,以這種方式加工而成,也只有這種生產方式才能保證「質量」(即符合當八股的規格)。
中共是一個龐大的權力機器,不但對老百姓和普通黨員冷酷無情,對「老革命家」也同樣冷漠。為離世高官蓋棺定論無可厚非,但秘書們動筆前,可否先翻閱死者的檔案、傳記,訪問死者的同事和親友,讓訃文加添幾分情感呢?
- 關鍵字搜索:
- 張愛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