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信交教育部人民來信來訪組妥善處理」等的答覆。後來總算蒼天有眼,他服幾副中藥後,病逐漸痊癒。此事始末見2001年7期《山西文學》。
人們熟知葉聖老青少年時代境遇坎坷,深知下層人民的悲酸和不幸,一向同情弱者。後來成為作家,提出「為人生而藝術」的創作主張。他的作品成為現代文學的瑰寶。此後他辦刊物,辦書店(開明書店),從事民主運動,一生奉獻給文化教育事業。
我雖始終未親承葉老謦亥欠,但從葉老友人及見過葉老的人的一些文章裡,知道葉先生是一謙謙君子,恂恂長者,對人極富同情心,總是為人解難,即使是從未謀面者的求助。曾記得這樣一件事:1946年前,河南有位高中二的18歲青年,此人姓韋名蕪,因投稿觸怒地方當局被學校除名。一籌莫展之際,寫信給上海《文匯報》《讀者的話》(柯靈先生主持)求助,信刊出他以為上海能找到工作,盲目闖到上海,無處棲身,幸柯靈先生給他再發求助信並加編者按,籲請廣大讀者援手。在暫時生活有著落後,經柯靈推薦,《文匯報》決定錄用,但按規定需有鋪保和保人。茫茫大上海,他哪有熟人。事為葉聖老得知,他向葉老求助,雖素不相識,葉老慨然答應,以開明書店和本人名義為韋蕪作保,他終於進了《文匯報》,以後成為記者、編輯。他一生銘記著葉老的援手。
人心巨測,人與人間心防重重,葉聖老對素未謀面的青年,能伸出援助之手。1974年他身居教育部副部長高位,又是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何以如此冷待一個貧病交迫的民辦小學教師,前後判若兩人呢。我在苦苦思索後才有答案。原來文革期間,人心乖離,好心未必有好報,老人難免有戒心。再說他雖身居高位,但並無實權,他的話並無九鼎之重,試看他兩次把那位教師的求助信交他屬下的機構處理都無結果。葉聖老處於無奈尷尬之境,記此一事俾使世人知道世事的複雜,應設身處地為人著想。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葉聖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