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文字的研究,對於探討古代歷史文化已有重要貢獻,而要將古文字的研究推進一步,分析研究古文字中的語辭殊為必要。幾年前,作者在一篇題為《新中國的青銅器研究》的小文裡,曾提議編一本《金文語辭彙釋》。這個想法,是由杭縣張獻之先生《詩詞曲語辭彙釋》得到啟發的。張氏此書獨闢蹊徑收穫甚豐,問世三十年來為學界所宗仰。我覺得其方法可移用於古文字,不僅金文,從甲骨卜辭到秦漢簡帛也無不適用。
用現代語言學標準衡量,張氏所謂語辭,涵義相當廣泛。他在《詩詞曲語辭彙釋》的敘言中,開宗明義即云:「詩詞曲語辭者,即約當唐宋金元明間,流行於詩詞曲之特殊語辭,自單字以至短語,其性質泰半通俗,非雅詁舊義所能賅,亦非八家,派古文所習見也。」書中所收有單字有短語,虛實兼備,大都是用一般辭書無人檢索的。張氏廣搜例證,以詩詞曲證詞曲,互相對比,輾轉推求,確能作到了發他人所未發。
張書所論詩詞曲,本為唐宋金元明大眾所吟詠欣賞,只是由於語言的演變,其間不少語辭今人已經不能直接理解。這又有兩種情形,有的語辭是古語有而今語已經罕用甚或不用,如張書所舉「遮渠」、「隔是」、「祅知」、「廝句」之類;有的語辭今語雖有而意義實與古語不同,如張書所列「可能」、「當家」、「問事」之類。無論哪一種,都不能從今語的角度去依字面理解,詩詞曲之所以難讀,這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我們研究的古文字,時代為商周秦漢,其古樸費解又過於唐以來的詩詞曲,這是因為古文字反映的語言,和今語的距離更大。王靜安先生為楊筠如的《尚書》注本作序,提出疏解《尚書》須「使人人聞商周人之言,如鄉人之相與語」。我們研究古文字,也應努力達到王氏的要求,這便需要深入研究古文字的語辭。
張獻之先生的方法,據他自述不外五點:「體會聲韻」,「辯認字形」,「玩繹章法」,「揣摩情節」,「比照意義」,「大率不出劉淇氏《助字辯略》、王引之氏《經傳釋詞》及清代諸訓詁大師所啟示。」因此,他的方法其實是把文獻訓詁學轉用於詩詞曲。我們如以這種訓詁學方法用於古文字,借鑒張氏所積經驗,相信在古文字研究上會有新的進展。
- 關鍵字搜索:
- 古文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