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維特鎮典型住宅
二戰後美國房荒嚴重,在聯邦政府提供高額房屋補貼的情況下,萊維特父子公司改革古老的建築業,降低成本,建設工薪階層買得起的廉租房,讓萊維特鎮成為普通人實現有房夢想的地方。
提起萊維特鎮,就彷彿掀開了美國二戰後社會生活圖景的長卷,翻開的第一頁會是一張航拍照片:一片像西洋跳棋一樣整齊劃一的土地上排列著同樣式樣的房子,一 個年輕的美國士兵和他的家人微笑著站在新房子的前面,旁邊的車道上停著私家車,門廳裡,目光所及滿是塔伯家用製品公司的商品,而後院的草地上停放著新式割 草機,餐桌上放著盛滿檸檬水的敞口杯,旁邊是冒著煙的燒烤臺,也許還能聽到薩克斯的悠揚樂曲。
廉價房屋的天時地利人和
大蕭條和二戰時期美國的房屋建設幾乎停滯,戰後1600萬軍人退伍,隨之而來結婚人數增加、「嬰兒潮」出現(新生嬰兒僅在1946年1年內就達到340萬),使美國房荒問題更為突出。
1944年,美國國會通過了《退伍軍人再就業法案》,開始實施退伍軍人住房貸款擔保計畫:一個符合條件的老兵可以獲得一筆低利息的抵押貸款用於購房,首期款只需支付5%甚至不用花錢。
1947年5月國會眾參兩院先後通過議案撥款3350萬美元,計畫建設20萬套房子以滿足退伍軍人臨時住房之需。1948年的聯邦住房法把買房貸款利率降低到5%,把償還貸款的期限延長到30 年。1949年住房法計畫在5年內撥款5億美元另加1億貸款用來清理貧民窟和社區發展重建,同時在6年內為低收入家庭提供81萬套住房, 為此聯邦政府每年至少投資3.08億美元。此外政府還提供為期33年年利4%的2.5億美元貸款和1.25億美元的撥款用於農場住房的建設。
1600萬退伍士兵手拿《士兵福利法》和退伍軍人事物管理局的低息擔保,希望能夠住上自己的房子。政府贊助的聯邦住房管理局 (FHA),負責確保在申請抵押貸款的過程中,購屋者及貸款機構都有保障,同時為銀行和建築商提供擔保,再加上當時紐約長島地區的農場土地價格很便宜,構成了廉租房出現的天時地利。
房地產開發商萊維特父子公司在長島的土豆田裡看到了商機,他們在長島中部的亨普斯特德購買了6000英畝馬鈴薯田,在那裡建造小型的,多數人買得起的房 子。同時改革了房屋建造業:減少中間人,實行流水線作業,避開房屋建築的當地規定,與工會保持距離。到1951年釘上最後一個釘子,17447套房子矗立 在萊維特鎮。
價廉物美的萊維特式住宅
地產律師亞伯拉罕"萊維特1929年創立了萊維特父子公司,任命他的兒子威廉"萊維特為董事長,他的另一個兒子阿爾弗雷德為副董事長兼首席設計師。 1941年,這個家族企業和美國海軍簽訂合同,在弗吉尼亞州的諾佛克建造2350套房屋。為了在規定期限內完成,萊維特公司把房屋建造分成27個獨立的步 驟,先鋪設混凝土板,再安裝預制柱、梁和木質外牆,最後安裝室內電器。各工種的施工隊伍在每個樓裡重複著他們特定的任務,所有工序井井有條。公司還大批量 買進原材料,子公司生產木材、混凝土。木材都在工廠按照預定的尺寸切割,混凝土採用預制構件,將盡量多的工作在現場以外的工場完成。詳細的分工大大提高了 生產率。這種批量生產的技術,在萊維特鎮建造過程為提高速度,降低成本立下了汗馬功勞。
萊維特公司雇佣不屬於工會的非熟練工人,對非熟練工人實行記件工資,而不是小時工資(加入工會的工人一般實行小時工資),比如鋪設屋頂的工人,每完成一個 屋頂可以掙到60美元。萊維特公司1947-1954年的建築主管愛德華"科諾普回憶,施工隊「像一臺運轉良好的機器,用這種方式可以省下不少錢」。
長島當地的建築規範規定每個房子必須有地下室,為了越過地區規定,威廉"萊維特召開了有幾百人參加的社區會議。有一個當地人站起來喊到「誰需要地下室,我 就住在地下室裡,還是我岳母的」,地區規範被廢除了。萊維特公司把住宅直接建在混凝土板上,這樣建造速度更快、價格更便宜。在產量高峰時期,公司每天可以 竣工35套住宅。萊維特式房子按照統一的模式打造,只在外立面顏色、屋頂線、窗戶的佈置方面有差異。廚房和臥室的家電齊全,能夠滿足年輕退伍軍人的家庭需 要。
10美元手續費就能搬進新居
萊維特鎮最初的房子只有4個半房間:兩個臥室,一個起居室,一個廚房、廁所還有一個閣樓,並不比那些退伍兵離開的城市公寓大多少,當地報紙說「也許這並 不是那些士兵在大洋對岸的散兵坑裡夢想的家,但是這已經足夠了」。隨著退伍軍人收入的提高和家庭規模的擴大,後來建造的萊維特住宅擴大了面積,並增加了一 些設施。
開始萊維特鎮的房子只用來出租,租金是每個月60美元,一年後只要花6990美元就可以買下來。1949年3月,房子開始銷售,1000多對夫妻來到銷售 處,每天前來購房的人都排起了長隊。為了方便購房者,萊維特公司將房屋銷售簡化成簡單的兩步,每步只需要半小時。簡化到後來,購房人甚至可以在3分鐘內選 定房子並簽訂合同。這對於那些從來沒有買過房子的顧客來說,購房就變得非常簡單。
大多數的顧客都是退伍軍人,他們除了交付10美元的房地產買賣手續費外,可以不付任何預付定金就搬進新居,每個月只需交付本金、利息、稅收、保險等共計56美元,比租房還便宜。兩居室的房子都安裝了現代化器具,而0.25英畝的佔地提供了足夠的擴建餘地。
很快萊維特式住宅變得供不應求,1951年萊維特公司在賓夕法尼亞州建造了第二個萊維特鎮,為費城和美國鋼鐵公司的鋼鐵工人提供住房,從9000美元的經 濟型平房到1.09萬美元的鄉村別墅,最高價格不超過1.69萬美元。第二個萊維特社區有3個校區,5個游泳池,1個社區中心,1個「鄉村俱樂部」,還有 一些圖書館和公園,極大方便了居民的生活,並為當地創造了許多就業機會。
1955年,萊維特公司在前兩個萊維特鎮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在新澤西州建造了第3個萊維特鎮,共有3種建築風格,戶型分為3房和4房,一套住房從1.1 萬到1.45萬美元不等。這次設置了一定的門檻:首期款100美元,年收入必須保持5500美元以上(當時美國家庭年均收入約5000美元)。
萊維特式住宅因造價低廉、經濟實用,很快地被各地效仿。60年過去了,這些住宅依然很好地發揮著居住功能,並形成了獨特的郊區文化。最初建於長島亨普斯特德的萊維特式住宅還獨樹一幟,成了美國文化的標誌之一。
1950年7月的《時代週刊》把萊維特鎮作為封面故事,稱該公司的老闆威廉"萊維特「對一個極其古老的傳統行業進行了一次強有力的現代化變革」。
萊維特神話
萊維特鎮的迅速崛起也招致了保守的批評,都市史家路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反對郊區蔓延的作家,小說《破碎的窗畫》的作者約翰"凱特是其中的代表,還有一些從沒親身到過萊維特鎮,只是待在大都市的辦公室裡的人 也不停地攻擊它。芒福德抱怨萊維特鎮單一的環境讓人無處可逃,將導致居民壓抑、孤獨和社區文化的退化,將成為新的貧民窟。而他無視曼哈頓、紐約的布魯克林 和皇后區很多新社區,同樣是單一的建築風格和乏味的人流擁擠的大廈。
對萊維特鎮的居民來說,更多的抱怨和敵視來自他們的長島鄰居,富裕的黃金海岸線上的住戶。隨著大城市工薪階層入住「萊維特盒子般的小房子」,海岸線上的富 人覺得他們自己的房地產價值和地區聲譽開始下降,當地報紙《長島之樹論壇報》的編輯,早在1947年10月就感覺到了「看起來周圍地區的居民很擔心什麼樣 的人會入住萊維特鎮」。
1949年27歲的海倫"胡波從紐約皇后區搬到萊維特鎮,她深刻體會到了附近老居民的敵意,時常遇到冰冷、令人難堪的凝視,「當你走進商店的時候,他們就 用那樣的眼光盯著你」,甚至她的親戚們也覺得她不該到這來,「他們在萊維特鎮到處轉悠,不時用手拍拍牆,告訴我們說‘不出十年,推土機就會推平這個地方, 人們會陸續離開,這裡會變成一個貧民窟’」。
萊維特父子公司的競爭對手也同樣這樣批評,據《財富》雜誌報導,這些人懷疑「萊維特是用風化的石材、潮濕的木頭粗製濫造而成的」。
然而萊維特鎮的長期居民驕傲的指出:房子非常堅固。喬治"梅里特從海軍退役後,1955年搬到萊維特鎮。他後來改裝了房子,但是他對原來的房子印象深刻, 「萊維特的木匠幹得真不錯」!他說,從銅芯的散熱器到鍍鋅的釘子,萊維特的建造者並沒有偷工減料,梅里特裝修時需要把廚房的門拆掉,令他震驚的是「門中至 少有40個釘子,我都不知道他們是怎麼辦到的,真讓人難以置信」。威廉"萊維特認為價格低廉,並不代表質量低下和偷工減料。通過良好的成本控制,完全能夠 做到價廉物美。
萊維特鎮從一開始就很有名,公司非常注重形象宣傳。1947年《財富》雜誌上寫道「如果有一週時間人們在紐約的報紙上看不到萊維特鎮的名字,就會覺得少了 點什麼」。1951年《克里爾週刊》為萊維特鎮拍攝了「前無古人的最大的照片」,相片從200米高的萊維特水塔上拍攝,使用了1500盞熒光燈,舉燈的志 願者並不難找,「這些郊區居民工作地很賣力」《克里爾週刊》說,居民們舉著熒光燈快樂地擠滿了街道。
雖然萊維特鎮的形象經過了公司的精心籌措,但是它也正順應了當時的社會潮流,很快美國各地都出現了萊維特鎮的翻版,從俄亥俄州的森林公園到加利福尼亞州的 湖畔森林,遠郊社區像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這就是那個迅速變化的時代,人們急切的想擁有一切:買得起的房子、新傢俱和遠郊的生活,耐心早已被15年的經濟 蕭條、戰爭和房屋短缺消磨殆盡。
沒有黑人的社區
在某種程度上,萊維特鎮遵循了二戰時期美國軍方的原則,猶太人、義大利人、愛爾蘭人和波蘭人和平相處併肩做戰,而黑人被排斥在種族熔爐之外。和很多房屋建 筑商一樣,威廉並不挑戰他的財政支持者美國聯邦住房管理局所支持的原則:反對種族混合社區,支持全國範圍的種族隔離。每一張萊維特鎮租住合同和房產契約都 拒絕非白種人。
威廉說他不過是遵循那個時代的習俗,「這是我們的白人主顧的意思,不是我們公司的,作為一個公司,我們的立場很簡單,我們能解決房子的問題,也許我們也可以試著解決種族問題,但是我們不能把這兩者聯繫在一起」。
1948年謝利訴克瑞默案,馬歇爾法官領導的最高法院作出裁決﹕禁止向黑人出售房地產﹐違反美國憲法,而聯邦住房管理局繼續執行其不成文的規定只向白人提 供貸款。雖然萊維特公司從契約中去掉了限制性語言,但在實際操作上繼續執行以前的政策。1958年,威廉被告上了新澤西州的法庭,罪名是種族歧視。新澤西 州是他第三個計畫要建的社區威靈伯勒的所在地,考慮到這一事件的公眾影響,1960年,威廉同意在威靈伯勒廢除種族隔離。
1950年,一個年輕的黑人退伍士兵尤金"博內特和他的妻子來到萊維特,他們並知道這個地方不歡迎黑人。尤金後來搬到了附近的薩克福縣,成為當地的警長。 像很多黑人一樣,他選擇了亞米提維爾附近的一個種族混合社區,這個社區尤其歡迎被萊維特鎮拒絕的人。對尤金來說,那次在萊維特所受到的侮辱一直深深刺痛著 他「我覺得,威廉和萊維特本來有機會不這麼做,對他們來說那不但是機會,還是他們的責任」。1955年後,黑人即使住進萊維特鎮,也從沒得到過鄰居的善意 相待,所以一有機會他們就搬走了。即使在今天,萊維特鎮的黑人也佔不到1%。
舊貌新顏
美國作家馬歇爾"波蘭說,60年代,我的父母開始找房子的時候,萊維特鎮已經不再考慮之列了。到了50年代末期,很多萊維特鎮的居民消費升級(Trading up),搬到了更高一層的社區。他們隨著長島高速公路的蔓延而分散到沿線附近。到60年代中期,很多萊維特鎮人搬到了薩克福縣等長島各地。
今天漫步在萊維特鎮,你一定會忘記它曾經的歷史。走在那條著名的亨普斯特德大道,經過那些商業大賣場和號稱「世界上任何地方的珠寶」都可以買得到的當地跳蚤市場,你會覺得這可以是美國任何別的地方。如今美國最大的家庭裝飾品與建材零售商,家得寶(The Home Depot)已經佔據了當地市場。在此你可以看到摩洛哥風格的柱廊和模仿華盛頓總統的弗農山莊的住宅。但是如果你想找到原始的,沒有更改的萊維特房屋,終將徒勞而返。
房地產價格不可遏止的暴漲和高額財產稅改變了萊維特鎮的面貌。到1967年,萊維特鎮的房子已經是原來價格的兩倍了,經過裝修改進的房子已經爬升到原來的 三倍,在過去的20年裡,美國的房地產價格扶搖直上,原來價值7900美元的萊維特鎮房子到2007年已經可以賣到40萬美元以上。
多羅西婭和弗雷德從1948年9月起就一直住在萊維特鎮,他們經歷了這種翻天覆地的變化。多羅西婭說,「開始我們大家都一樣,都沒什麼錢」。多羅西婭在二 戰時是個護士,在歐洲戰場遇到了她未來的丈夫。「我們搬到這來以後,沒錢沒桌子,一直用橘簍湊合著」,1954年他們才買下了已經租住6年的房子,當時還 從鄰居那借了400美元才湊足了需要交的1000美元。「那真是困難時期」 弗雷德說,後來這對夫妻眼見著很多朋友和鄰居相繼搬走。
萊維特鎮人的搬遷從50年代就開始了,卡車把年輕的夫婦和他們的全部家當帶到更遠的地方。「我們發現搬走的人越來越多,不但有退休的老人也有年輕人離開。 很多家庭都搬到新澤西南部,紐約北部,賓夕法尼亞州和佛羅里達州等地」萊維特公司的塞拉"倫道夫說,「如果在遠處找到工作,人們會算一筆帳,打算搬不搬家 的底線是怎樣更便宜,而結果是,即使工資不增加,搬到大房子,還是搬家合算」。
在美國廣播公司王牌主播彼得"詹寧斯(Peter Jennings)的通俗歷史書《一個世紀》中,萊維特鎮和柏林危機、朝鮮戰爭、約翰"肯尼迪總統的就職演說一起構成了美國人的戰後記憶。而美國福克斯新聞頻道的頭牌節目主持人比爾"奧雷利(Bill O’Reilly)時常提到自己是在萊維特鎮長大的,以此作為他普通人的象徵。
今天萊維特鎮的故事聽起來傷感而無奈:沒有幾個老住戶還在了,僅有的人也會隨著歲月逝去。早期萊維特鎮居民的後代,他們的孫輩和曾孫輩現在在不同的房地產市場上奮鬥著。
作為美國戰後郊區發展成熟的典範,萊維特鎮是值得記憶的歷史插曲。像原來居住在該地的人一樣,這個世界也在變遷發展,但是萊維特鎮的經驗讓人無法忘懷,從 1934年到民主黨政府施政的最後一年1968年,聯邦住房管理局總共提供了1190億美元的抵押貸款擔保,幫助工薪階層實現生活的夢想。即使萊維特鎮的 房子早已面目全非,換過了幾層磚,刷過了幾層漆,也無法抹去這段感人的故事。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揭秘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