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席捲全臺的腸病毒71型風暴,似乎有山雨欲來的跡象,家有幼兒的家長需高度警覺,除了隨時觀察孩子的狀況,大人更要勤洗手,避免病毒伺機侵入。
2008年以來,臺灣南部腸病毒71型重症即有10多例病例,臺中、新竹也有病例,3月5日更出現首例腸病毒死亡病例,相較於1998年1月份,臺灣仍未出現腸病毒71型重症病例,10年前,席捲全臺的腸病毒71型風暴,似乎有山雨欲來的跡象,需高度警覺,知己知彼,打敗腸病毒。
◎腸病毒疫情有以下幾個重點:
●全球暖化:1998年由於暖冬與梅雨少,高溫由冬、春延續至夏天,促成3至4月份,北、中部腸病毒71型與科沙奇A16型大流行,全年逾10萬名兒童出現手足口症。
由於腸病毒感染手足口症或咽唊炎,只佔所有感染兒童的3%至5%,故1998年有近300萬兒童感染腸病毒,其中有405例腸病毒重症。
來年1999年重症減至35例,2000及2001年又分別上升至291例及389例;往後2002年至2007年6年間,2002年與2005年的病例數均破百,但在2006年、2007年又下降至只有12例與11例重症,不過,每2至3年就會有一波破百重症的流行年。
去年冬天又屬聖嬰暖冬,與反聖嬰暴雪、少春雨的跡象,臺灣南部在北半球中國暴雪的前緣區,保有22℃以上高溫,助長腸病毒71型的大流行。
●基因型改變:高溫與高紫外線的暖化天氣,容易使腸病毒71型基因造成微突變。10年來,臺灣北部的腸病毒71型傾向VP1區基因改變;而南部的腸病毒71型傾向VP4區基因改變,有B區與C區的C-3小區等小變異,更易侵犯中樞神經系統。
●嬰兒低抗體:2002年美國小兒科期刊(Pediatrics)上,即有一篇腸病毒71型抗體陽性率研究發現,嬰兒低抗體好發於6個月至2歲之間,不到成人的5%,2歲至3歲約為成人的20%,3歲至5歲約為成人的35%,6歲以後皆可達到成人的60%至70%的抗體水平。印證3歲以下的男生,每2至3年就會有一波重症的流行年,只是沒有像今年這麼早,全球暖化還是主因。
吃母乳似乎只減少部分個案發生而已,因乳鐵蛋白在研究中證明,可以有效抑制腸病毒71型的生長。
●大人更要多洗手:2004年美國內科醫學會期刊(JAMA)有一篇研究發現,大人感染腸病毒71型,只有47%有臨床症狀,其中手足口症只有8%、咽唊炎9%、病毒疹6%、發燒1%,幾乎不易發現。所以在腸病毒71型流行期,大人更要多洗手,尤其幼兒園老師。
●隔離比洗手更重要:近距離飛沫接觸傳染的腸病毒71型,在洗手方面的有效性比不上停課的隔離來得有效。這從10年來,每次7、8月放暑假,腸病毒71型的高峰即迅速劇降,而到9月開學時,南部有另一小波高峰,得到印證。幼兒園一有病例,應果斷停課。
●重症的快速治療:當3歲以下男生有手足口症或咽唊炎,再合併高燒、嗜睡、嘔吐、抽搐時,即應列為重症,積極治療。因為這已經是腸病毒71型腦炎現象,屬於台大小兒科張鑾英醫師1999年在刺胳針醫學期刊(Lancet)中提出的重症第二期,如果演變為第三期的自律神經系統功能失調與第四期的肺水腫,則預後不好,死亡率高。如果勉強救起來,也會如台大張鑾英醫師2007年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發表的,有重大神經發育與認知的遲緩現象。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天氣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