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出口商已因近期人民幣升值而受到衝擊情況下,這麼講似乎有些違背常理。事實上,雖然自從2005年7月中國政府允許人民幣升值以來,人民幣兌美元的名義匯率上升了19%,但經貿易加權後的升幅還不到10%。承受著人民幣升值壓力的低端製造業企業,同時還面臨工資水平上升、環保開支加大以及嚴格質控監管等問題,它們正在轉向越南、柬埔寨等國尋找更便宜的勞動力。因此許多經濟學家在預測中國今年的人民幣匯率政策時都認為,出口商的訴求可能會迫使政府放棄人民幣的升值路線。
但是中國政府在處理匯率問題時要考慮到多方面的利益關係,包括相互衝突的利益關係,比如說進口商和出口商就各有各的盤算。而且,和那些出口襪子和內衣、並威脅稱要加入中越貿易理事會的企業比起來,許多深受商品價格飆升之苦的進口商企業往往規模更大,在政治上也更顯重要。在華外商投資企業對中國的出口業來說扮演了關鍵角色、在2007年時創造了1,360億美元的貿易盈餘,而與此同時,中國國有企業卻在國際貿易中留下了460億美元的"虧空"。這些重量級的國有公司是中國進口行業中最堅定的遊說者,而且它們也是支持中國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
廣告想想這些國有石油巨頭吧:中國石化(Sinopec)、中國石油(PetroChina)以及中海油(CNOOC),如果人民幣匯率仍停留在匯改前的1美元兌人民幣8.27元的水平,這幾家公司僅今年頭四個月就要因為進口原油多支付70億美元。而由於中國政府對汽油和柴油實施的限價措施,它們旗下的煉油企業本身就已是在虧損的狀態下運營。假設油價和匯率都維持在當前水平,那麼在2008年日曆年度中,僅原油進口一項就能節省近230億美元。由於原油是以美元計價的,人民幣升值使得中國的進口原油變得便宜了一些。在油價狂飆之際,本幣升值實際上很自然地起到了對沖的作用。
這種情況對於中國的鐵礦石及鋼鐵進口企業來說同樣適用。僅在今年1至4月間,人民幣升值就使得它們在原材料進口方面節省了大約40億美元;而按當前價格估算,2008年它們會因此少付136億美元。而中國其他諸如化工原料、銅、黃豆、紙漿等國有進口大戶也一樣會因人民幣的升值而受益。預計2008全年,中國在各類大宗商品的進口上能節省560多億美元。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1至4月份出口還較上年同期增長了21%。
那些認為中國政府將因出口商的壓力而有所動搖的人實際上只看到了問題的一面。中國輕工業品在海外所佔的市場份額固然重要,但政府卻更不能對辛辛苦苦工作的國人要為汽油、食物、住宅(需要用到進口鐵礦及銅礦原材料)支付更高價格的實際情況置之不理。中國的進口企業對這些消費者負有越來越大的責任,而不是那些加工進口原材料的出口商。人民幣升值不僅對於中國改善與全球貿易夥伴的關係以及抑制通貨膨脹非常重要,而且它還是一個轉而支持中國進口商以及普通消費者權利的關鍵轉折點。而這樣根本的政策轉變才是平衡中國發展的真正主張之所在。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人民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