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問陶(1764~1814),字仲冶,一字柳門,又字樂祖,號船山、蜀山老猿、老船、寶蓮亭主,祖籍四川遂寧,出生於山東館陶。乾隆五十五 年(1790)進士,歷仕翰林院庶吉士、御史、吏部郎中、萊州知府,因忤上司,借病乞歸。後寓居蘇州。以詩才著稱,工書擅畫,畫風接近徐渭。有《船山詩草》。
張問陶《人物扇面》,畫兩個賣花老農,一立一坐,一戴斗笠,一梳短髻。立著的花農擔裡盛滿鮮花,像是剛剛出門;坐著的花農一隻筐裡沒有花, 已經賣完。人物相向對話,生動傳神,他們的身形、衣紋,用細筆勾出,略施淡彩,區分出衣褲。畫幅構圖參差錯落,力求靈活變動,避免平庸呆板。畫家於右上方 自題一絕:
早聽時務夜聽香,鎮日茶瓜習送迎。
洗耳已無清澗水,到門恰喜賣花聲。
題詩並沒有描寫畫面上賣花老農的形象,卻由畫面花"香"逗入,借題發揮,題外生情,抒寫自己厭煩世俗事務的情思。前兩句用敘事筆調寫來,說早 晨聽講當世的事務,夜晚聽著花農的叫賣聲,似乎聞到花香,整天喝著茶、吃著瓜,習慣於送往迎來的生活。後兩句詩筆一轉,轉出別意,說自己不願意聽聞世俗雜 事,想用清水洗洗耳朵,可惜已經沒有清澗水,可喜的是悅耳的賣花聲送到家門口,也可以安慰我厭煩世務的心。"洗耳",暗用許由的典故。皇甫謐《高士傳》 載,許由是堯、舜時代人,堯要將天下讓給許由,許由不願聽,便到潁水之濱用清水洗耳。後代常用此典表示不願過問世事。"賣花聲",即賣花老農的叫賣聲,語 出陸游《臨安春雨初霽》:"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由聽到賣花聲進而聞到花香。題詩的關鍵詞彙是"聽香"二字,詩人不說用鼻子嗅到花香,反說 耳聽花香,此為"通感"之法的妙用。全詩緊緊抓住一個"聽"字,拓展詩思,時時扣住畫面,首尾呼應,圓轉迴環,詩雖短小,但結構非常謹嚴。
"聽香",溝通耳、鼻、眼的官能,將聽覺、嗅覺向視覺移借,是通感現象中一種非常獨特的審美體驗,早在六百多年以前,"吳中四傑"之一的張 羽,為涼亭取名為"聽香亭",題詩云:"人皆待三嗅,余獨愛以耳。"(《聽香亭》)"香",是嗅覺形象,靠嗅覺器官鼻子才能體驗出來。一般人多以鼻子嗅花 香,而張羽卻獨獨喜歡以聽覺器官"耳"來感受香味。張羽並非是先知者,在我國哲學著作和佛家典籍裡,早有"六根互用"的說法,張羽不過用來寫入詩歌罷了。 錢鐘書先生《通感》中提到過《列子•黃帝篇》:"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無不同也,心凝形釋。"是說人只要心凝形釋時,各種感覺器官的功能,便能打成一 片,無不可以互通。佛家典籍裡也有類似的說法,《大佛頂首楞嚴經》說:"由是六根互相為用,可以無目而見,無耳而聽,非鼻聞香,異舌知味,無身覺觸。" 《五燈會元》卷一二"淨因繼成禪師"云:"鼻裡音聲耳裡香,眼中咸淡舌玄黃。意能覺觸身份明,冰室如春九夏涼。"鼻子能聞到聲音,耳朵能聽到香味,眼睛可 以感受味之咸淡,舌頭可以感受到色之玄黃,諸種感官的功能,互為移借。我國古代文人的筆下,也頻頻出現通感現象"聽香"的文字,《瑯嬛記》捲上"莊氏 女":"每弄《梅花弄》,聞者皆雲‘有暗香'。"聽音樂的人,在莊氏女撫弄的《梅花弄》樂曲中,聽到有梅花的暗香。譚元春《初香》詩云:"寂然自一室,斯心未有托。何以栩栩間,妙香過而掠?相觸領其機,六根同知覺。"馨香掠過,觸覺、聽覺、視覺等六根同時都能知覺,體驗到"香"之美妙。
"聽香"這種審美體驗,非常活躍地出現在詩畫藝術的審美活動中,題畫詩人以之入詩,便成為一種描寫方法。宋楊萬里《戲題常州草蟲枕屏》:
蜂催蝶喚到不得,覺來忽見四折屏。
野花紅白野草青,勾引飛蟲作許聲。
詩人從枕屏畫幅中窺見了畫家的"畫心",由聽取蟲聲而感受到紅白野花的花香,便用詩句寫出自己的審美體驗。英國大不列顛博物館藏元人楚芳畫 《乾坤生意圖》長卷,捲上畫了許多種花卉、草蟲。其中一組草蟲很有意味,畫上一叢蠶豆花盛開著,一隻蜜蜂正鼓翅嗡嗡飛向花心,顯然是"花香草色競春暉" (松華道人《題乾坤生意圖卷》句)的景色把它招引來的。畫家通過這一組意象群,著意表現自己"聽香"的審美感受。清代畫家張風在《踏雪尋梅圖軸》上自題一 詩:
踏雪尋梅去,梅花在何處?
色聲與香味,眼下都全具。
張風說,讀畫人通過眼睛在畫幅上感受到聲音、色彩、香味,也就是說,梅花的花香、色彩、聲音,都"來向畫中聽",生動地表現出"六根互相為用"通感的道理。石濤畫《花卉冊》十二開,藏上海博物館,其中有一幅《杏花圖》,自題跋語云:
"紅杏枝頭春意鬧"之句,世人憐之至今。予因寫其影於紙,顧以未老之春光,留斯墨汁,非特鮮艷,且亦傲彼冰雪也。
石濤用宋祁《玉樓香》"紅杏枝頭春意鬧"詞意畫成此圖,花、葉不用勾勒法,以不同之色彩用沒骨法寫出,點上花蕊,飽含水分,浸潤自然,將杏花之茂盛、色彩之鮮艷、香氣之馥郁、神采之奕奕,充分地表現出"鬧香"(見王灼《虞美人》詞)、"香聲喧"(見王貞儀《張兆蘇移酌根遂宅》)的美學境界,切 合宋祁詞意,讓讀畫人"彷彿在視覺裡獲得了聽覺的感受"(錢鐘書《通感》文中語),六根互用,獲得"聽香"的審美感受。清人李慈銘為其友人"叔雲"所畫的 《湖南山桃花小景》題詩云:"山氣花香無著處,今朝來向畫中聽。"畫上無法表現"花香",花香也不能用耳朵"聽"到,但是題畫詩人卻發揮了詩歌藝術的長 處,利用"六根互相為用"的作用,溝通多種感覺器官的功能,將聽覺與嗅覺向視角挪移,透徹地表達出"聽香"的審美體驗,寫出"非鼻聞香"的詩句來,詩境與 畫境在"聽香"這一點上完美地會合、融通起來。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聽香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