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句話,在南太島國完全不適用。這些國家重視分享與家庭價值的傳統,島國窮歸窮,卻無乞丐存在。孟嘗君食客滿門的景象,在吉裡巴斯稀鬆平常。
南太平洋島國人民多半信仰天主教與基督教。駐吉裡巴斯大使何登煌常向當地人說,‘你們是上帝最寵愛的子民’,基本的生活需求都不必擔心,想吃就到海裡撈,還有全世界密度最高的椰子樹(30萬顆椰子樹分給10萬人),椰子汁更是享用不盡。
在吉裡巴斯,能力強的人會養不工作的人,雖然國民所得不過1、2000美元,但乞丐在此絕跡。有次何登煌登門拜訪吉國國會議員,發現有遊民住在議員家中免費吃喝,深感不解。對方輕鬆回答,‘這在我們國家是常見的情況,對需要幫助的人,我們不會拒於門外’。
他再舉例,這裡不會上演‘賣身葬父’戲碼,如果發生這個情況,在社會上政經地位較高的人,就會無償提供棺材,還會幫忙請牧師來禱告。
何登煌參加當地派對,看到每家每戶帶著各自準備的大盆菜擺上長桌,有好吃的絕對不會獨樂樂。他對盆菜文化非常訝異,因為有錢人準備的是雞肉,窮人卻是拿出大龍蝦,這與臺灣價值觀有很大差異。
‘大龍蝦有什麼稀奇?跳下海抓就有了,雞肉要等船運來,有錢才買得到’,當地人解答了這個疑惑。 ‘捕魚’有關。魚是諾魯人傳統最重要的營‘明天出海捕魚又有了’,所以諾魯人不會濫捕,隨取隨用,有剩餘則分享。
南太島國人民不僅重視家人和共享的價值觀,也很懂得感恩。比方說,在諾魯就有一個兩歲男孩與女孩,名字分別叫做‘臺灣’與‘慶豐’。
故事是這樣的,男孩出生時母親難產,幸好遇到臺灣‘行動醫療團’在諾魯義診,及時搶救母子兩人,後來產婦就為孩子取名‘臺灣’。
女孩的叔叔出海打魚,小漁船失去動力,漂流11天後被臺灣‘慶豐號’漁船救起。回到諾魯後,他就把剛出生的侄女命名為‘慶豐’。
最令人動容的實例是,一向是接受外援的吐瓦魯,在臺灣處於八八水災災變時,不吝伸出援手,捐出21萬美元。這個金額或許看來不是太高,卻是吐國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
沒有金錢、欠缺物質享受,不能跟悲苦長嘆畫上等號,與吐瓦魯、吉裡巴斯或諾魯等南太島國相比,許多先進國家人民或許無法得到如此簡單且實在的快樂。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沒有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