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幾年中國人口統計中,「李」已經成為中國第一大姓,在3億被調查人中佔13%,與王姓(佔12%)在伯仲之間。李姓自古以來的開枝散葉發展壯大,是中華民族發展史的濃縮。
李姓的起源:救命與感恩
李姓出自黃帝之後的嬴姓,系皋陶之後。相傳上古時,帝顓頊(黃帝之孫)高陽氏生有兒子大業,大業生子女華,女華再生子皋陶。另一說皋陶也叫咎繇,是上古東夷族首領少昊氏(黃帝之子)的曾孫,生於曲阜(今屬山東),曾繼任東夷族的首領,因曲阜為偃地,所以被賜為偃姓。總之,皋陶為黃帝之後人。堯(也是黃帝之後)為王時,皋陶就幫助治理天下;舜繼堯位後,任命皋陶為大理。大理也叫做「士」,是古時掌管刑獄的官,後來又稱為理官。皋陶以善理刑獄著稱於世,根據犯罪者所犯罪行的性質、情節等進行公平處理,使天下人信服,社會安定。禹繼舜位後,認為皋陶最賢能,準備讓皋陶做自己的繼承人,可惜皋陶病逝了。
皋陶的子孫,世襲大理之職,到了商代,便以官職命名本族姓氏,稱為理氏。商朝末年,紂王暴虐無道、沉湎女色,使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皋陶後裔有個叫理征的人,出於一片忠心,直陳紂王的錯誤,結果惹惱了紂王而被殺害。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帶著年幼的兒子利貞外出逃難,她怕連累娘家人而不敢回陳國(今河南淮陽),於是往豫西逃,當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時,母子二人疲憊不堪、飢餓難忍,小利貞已經餓得奄奄一息。可是,這一帶荒無人煙,幸好契和氏發現附近的樹上結有一些「木子」,於是便採下來吃。就這樣,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然後,他們又到豫東,在離淮陽不太遠的苦 (gu)縣(治所在今河南鹿邑縣東)安家落戶。為了感激「木子」的保命之功,同時也為了躲避紂王的追緝,又因理、李同音通用的緣故,自利貞開始改理氏為李氏。
賜姓與改姓
1、皇帝賜姓以示恩寵
在漫長的帝王社會時期,皇帝的姓最為尊貴,稱為「國姓」,所以皇帝往往出於褒賞、恩惠等目的賜給臣屬自己的姓;被賜姓者從此跟皇帝一族,真是莫大的榮譽。唐李氏王朝,自開國皇帝李淵開始,至末期的昭宗李曄,皇帝賜姓之風一直綿延不斷。下面僅舉幾例:
唐初開國元勛諸將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鮮於、張、阿布、阿跌、舍利、董、羅、朱邪共16姓被賜於李姓。 大家熟知的唐開國功臣徐懋功,本姓徐,名世勛,字懋功。被唐高祖李淵封曹國公,賜姓李,叫李勣,因避李世民名諱,單名(責力)。
唐太宗李世民因功賜李氏給突厥族人和其他族的將領,有李思摩、李嘉慶、李國昌等。
李抱玉 河西人,本名安抱玉,安祿山叛亂時,他鎮守南陽,上書朝廷,說恥與逆臣安祿山同宗,要求改姓,於是唐玄宗賜他姓李。
李忠臣 薊人,本姓董,名秦,少年時從軍,因有戰功,被唐肅宗李亨賜姓李,賜名忠臣。
李寶臣 奚族人,原名忠志,為安祿山、史思明的部屬。史思明死,他獻出恆、趙、深、定、易5州,唐代宗李豫升他為禮部尚書,賜姓李,賜名寶忠,封趙國公。
李元諒 安息人,本姓安,勇敢有謀略,避免了一次與吐蕃的戰爭,唐德宗賜他姓李,賜名元諒。
李茂勛 回鶻(即回紇)族阿布思後裔,降唐後,受到重用,後因積功較多,被唐宣宗李忱賜姓李名茂勛。
2、其他民族的賜姓改姓
回族李姓。7世紀以來,少數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來中國並定居;13世紀以來,又有一部分中亞細亞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遷入中國,他們在與漢、維吾爾、蒙古族相處的過程中形成回族,又稱「回回」。回族散佈面廣,主要與漢族雜居。李姓在回族中所佔比例較高,有些直接來自古波斯或阿拉伯,如五代前蜀詞人李珣,其祖先就是波斯人,來中國後留居梓州(今四川三臺)。
猶太人李姓。在11世紀中葉或後葉,一批在印度孟買定居了1100多年的猶太人又循海道向東到達了中國。他們來到北宋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向皇帝慇勤致意,併進貢西洋布。皇帝同意他們「留遺汴梁」。於是,這一支猶太人就在開封定居下來,並分別取了漢人的姓。與此同時,還有一些猶太人散居於洛陽、北京、南京、杭州、寧波、泉州等地,但人數最多是住在開封的猶太人。住在開封的這一支猶太人移民,以李姓為首,共有李、俺、艾、高、穆、聶、左、白等 17姓,其中兩李、兩金、兩張為「同姓不同家」。現在,開封猶太人尚有4姓,仍有李姓,他們已完全接受了中國文化。
三國時,諸葛亮平哀勞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酋長趙、張、楊、李等姓。李姓現在是壯族,瑤族、白族、畬族的大姓氏。歷史上也出現過很多名人,如宋代大理國有大臣李紫琮,明代有文學家、史學家李元陽等都是白族人。
苗族李姓,據有關學者考證,清代官府在登記戶籍冊時,用同音的漢姓代替男性戶主的單舌苗名,因而形成了苗族漢姓。苗族中的一些李姓,就是這樣產生的。
李姓出國
李姓在越南、朝鮮和日本等地有很大的人群。越南北部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曾屬中國的一個行政區域所轄,與中央政府關係一直極為密切,所以李姓的由來不足為奇。朝鮮和日本受中國的影響,後來才出現了姓氏制度。因為李姓是朝鮮的大姓,所以這裡追溯一下來源。
朝鮮從古代起就同中國有友好往來。7世紀中葉,新羅統一朝鮮,與唐朝有密切聯繫。據朝鮮著名地理學家李重煥《擇裡志》載:「自新羅末通中國而始制姓氏,然只仕宦士族略有之,民庶則皆無有也。」可見,朝鮮皇親國戚和臣屬是仰慕大唐盛世和人物,才出現姓氏,自然李姓等貴族姓氏是最榮耀的首選了,平民百姓沒有此殊榮。936年高麗王朝建立後,朝鮮「始仿中國民族,頒姓于八路,而人皆有姓。」於此可見,古代朝鮮的姓氏,是仿效唐朝的姓氏而制定的。
由於中國與朝鮮為唇齒相依的鄰邦,長期以來有不少中國人移居朝鮮,其中就有李姓。據說朝鮮李氏王朝的創建者李成桂,其先祖為遼東李氏的一支,後因躲避戰亂而遷至朝鮮。李成桂出身貴族,本為王氏高麗將領,參與軍機中樞,1388年舉行兵變,廢舊王而立新王昌,次年廢昌立恭讓,獨掌大權。1392年,趕走恭讓,自己即位,改國號朝鮮,都漢城。李氏朝鮮歷27王519年,曾於1897年改國號為大韓,至1910年朝鮮被日本侵佔,李氏朝鮮滅亡。
李氏在統治朝鮮的500多年時間裏,曾下令將王氏高麗所賜的王姓一律恢復其原姓,同時採取「賜姓」的辦法賜予許多人姓李,因而使朝鮮李姓人口急劇增加。
明末清初,又有明將李如松的子孫及明廷遺臣李氏等一批李姓人避難遷入朝鮮。如今,在朝鮮常用的143個姓氏中,李姓為第二大姓。
李姓的出國從一個側面說明瞭炎黃子孫和華夏文化的生命力,將中國人的血脈擴展到世界各地。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姓氏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