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富分化主因是灰色收入而非收入分配(圖)

年終歲末,又是黃牛黨收穫的旺季。隨著新年購物季的到來,眼下百貨商店的門口正遊蕩著一批「現金買卡」的機會主義者——黃牛黨。他們的主要目標包括:倒賣百貨店流行的購物卡;二是倒賣購物券;三是替顧客購物刷卡。

現在商場的黃牛產業規模越來越龐大,據官方統計部門數據,購物卡帶來的銷售佔整個商場的銷售總額的比重大約在30%到40%,根據開展業務年頭和周邊社團特點不同而有差異。按一個百貨店年銷售額10億元計算,購物卡帶來的銷售額在3億元左右,北京知名百貨店大約40家,購物卡帶來的銷售大約是一年100億元!

那麼這麼龐大數量的購物卡到底賣給誰了?統計數據顯示,大批量購卡者不是個人,而是權力部門和熱門社會團體,購物卡「如何變現」就成了大問題,於是黃牛黨就做起了「成人之美」的行當,充當「變現」的功能,而那些消費腐敗的利益相關者自然而然的就催生了黃牛產業的熱旺。

不過更為嚴峻的恐怕是這背後折射的「中國灰色收入帶來的分配失衡和不透明」的問題。「灰色收入」導致的社會財富分配嚴重分化成為亟待破解的嚴肅命題。

古語云:「不患寡而患不均」。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居民收入大幅增長,但貧富分化的問題也日益凸顯。內需遲遲難以啟動、最終消費不足,初次分配與再分配都不盡合理。在初步分配中,目前存在「勞動收入在GNI(國民收入)中所佔比例低」、「工資收入佔國民收入的比重低」以及「勞動要素在企業內部分配中比重低」的「三低」現象;在再次分配環節中,國有企業經營性資本收益向居民轉移機制缺失等因素,造成再分配環節對居民收入的「逆調節」問題較為突出。這些因素直接導致了國民收入增長速度遠遠落後於國家經濟增長速度。數據顯示,基尼係數已激增至0.48,大大超出0.4的警戒線。收入最高10%人群和收入最低10%人群的收入差距,已從1988年的7.3倍上升到2007年的23倍。

然而,收入分配並非是近年來貧富分化日趨嚴重的主因。可以說,近些年中國的灰色收入急速上升導致中國財富分配失衡的程度要遠遠大於收入分配的失衡。

由於中國收入分配渠道複雜,灰色收入現象除具有隱蔽性、多樣性、普遍性等一般性特徵外,還有三大傾向:一是謀取對象「公款化」。「灰色收入」主要源頭是公款,主要渠道則是各種直接或變相的「化公為私」;二是謀取方式「集團化」。單位巧立名目濫發獎金、補貼;三是存在氛圍「正當化」。在職消費,權力消費最然是天經地義之事。

王小魯博士曾經測算,2008年城鎮居民被統計遺漏的「隱性收入」高達9.26萬億元(註:約佔當年GDP的30%多,加上這部分遺漏收入,全國居民收入為23.3萬億,約佔當年GDP的77%),其中5.4萬億元是灰色收入。而國家統計局官方網站也連續兩天刊登署名文章,對長王小魯博士對灰色收入的調查方法與結果提出質疑,認為其在灰色收入調查的方法上有值得商榷之處,由此可能導致最終推算的結果明顯偏高。

我們這裡不去估算中國「灰色收入」的規模到底有多大,但不可否認的是,那些掌握著壟斷性特權、壟斷性資源的人迅速聚斂了大量的財富。行政權力本身也是一種公共資源。因為掌握權力的人員可以利用行政權力來干預收入分配、資源配置和各種社會經濟活動,通過濫用權力和尋租等行為侵害其他社會成員的利益,發揮了巨大的財富調整力量。

購物變現讓黃牛得利,而「灰色收入」更讓房地產商得利,數據顯示,樓市價格與灰色收入同步上升。這也是為什麼,國家不管如何嚴厲調控,房地產市場的牛頭依舊高昂,因為我們的確低估了房地產市場的承受力和抗打擊能力。如果不對「灰色收入」利益鏈動刀子,中國更深層次的改革很難有所推進。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