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佚名〈宮樂圖〉(網路圖片)
葫蘆有什麼用途呢?除了詩人李白飲酒作詩時盛酒,除了蘇軾求先丹拿來乘丹,原來葫蘆也可以拿來作樂喔,不僅如此,中國幾千年來,葫蘆一直都是重要的樂器而被列為「八音」之一喔。我們快來瞧瞧吧!
「匏」也叫葫蘆,早在遠古時代中國人的祖先就開始用葫蘆製作樂器,用這種樂器演奏的音樂稱為「匏樂」,亦稱「葫蘆樂」。
匏樂音色悠揚、古樸、渾厚,緩緩吹奏,細細品味,似乎能感受到來自遠古洪荒歷史的滄桑。
據《世本》、《禮記》等書記載,「匏樂」出自女媧時代。據傳女蝸原為伏羲的女弟(即妹妹),古時「伏」與「包」同音,所以伏羲又叫「庖犧」或「包羲」,女媧也叫「包媧」或「包娃」,即「包氏之娃」的意思。
從古代民俗學獲悉,古人常以人名或地名命物,葫蘆之所以叫「匏」最早就是以「包」(或「伏」)氏祖先命名的。伏羲、女媧是歷代學者們所公認東夷人的遠族,東夷人的別名叫「婁」,葫蘆與「婁」同音,所以匏也隨之有了「葫蘆」、「壺蘆」等稱謂。
匏樂在《禮記》、《毛詩.傳》中被稱為「女媧時代之樂」和「東方之樂」。到了周代,「匏」已經成為「八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的重要成員之一了。
其中,金即鐘(青銅製),石即磬,絲即琴、瑟,竹即簫、管,匏即笙、竽,瓦即塤(土燒制),革即鼓,木即柷、敔(「雅樂」所用的打擊樂器)。這是我們常說的「八音齊鳴」或「八音和鳴」。
塤
古人用「八音」泛指古代各類樂器的總稱,《國語.周語下》對八音記載是:「金石以動之,絲竹以行之,詩以道之,歌以詠之,匏以宣之,瓦以讚之,革木以節之。」從中不難看出匏樂在樂器中的地位。
據文獻記載,古代的匏樂主要有打擊樂、拊彈樂、吹奏樂三種。
1. 打擊樂
「懸匏」是一種用葫蘆製作的打擊樂器,常用於迎神驅鬼的祭祀活動中,後來也作為其它樂器的伴奏應用。
2. 拊彈樂
主要的是「匏琴」(又稱「瓠琴」或「葫蘆琴」),是一種彈撥樂器,據《文獻通考》記載,該琴是隋煬帝時期,由扶南傳入的,後來成了唐代西南地區的一種主要樂器。匏琴是「以竹為琴,覆以半匏,加上銅甌,長三尺多,頭曲如拱,長二寸,以絛系腹、穿甌及匏」而成,是四弦琴。
3. 吹管樂
笙、竽是古代典籍中記載最多的匏制吹管樂器。
《國語.周語》說:「笙,匏竹利制」。《周禮.春官.大師》說:「笙,插竹於匏。但匏、笙一也,故鄭以解匏:匏,笙也」。《說文》中稱:「舜祠下得笙白玉管。笙十簧,像鳳之身」。
《釋名》中說:「笙,生也。像物貫地以生,以匏為之,故曰匏竽,亦是也。其中空以受簧也」。《爾雅.釋樂》說:「大笙為巢,列管匏中,施簧管端,大者十九簧;小者為之『和』,十三簧」。又說因笙是「以匏為底,故八音謂笙為匏。簧者,笙管中金薄葉也;笙管必用簧,故或謂笙為簧」,也叫「笙簧」。
在周代,匏樂被廣泛用以燕饗諸侯、使臣和四方嘉賓,名為「燕樂」,《詩.小雅.鹿鳴》中「我有嘉賓,鼓瑟吹笙」之佳句就是一例證。
先秦時代,匏笙常奏的樂章有〈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立〉、〈由儀〉等六篇。這些都是十分優美的詩章。
《穆天子傳》裡說,當西王母聽到由東方傳來的匏樂後曾讚賞:「吹笙鼓簧,心中翔翔」,有翩翩霞舉之慨。由於匏樂幽雅動聽,所以很早便遠播異邦,《新唐書.驃國傳》說:「驃國也有大匏笙二,皆十六管,左右皆八,形如鳳凰。……又有小匏笙二,制如大笙。」
鳳是東夷人的圖騰,匏笙雖遠播異國,但在它身上,仍留下了東夷圖騰的圖像。匏笙常與琴、瑟、鐘、磬等樂器合奏,如《小雅》說:「鼓瑟鼓琴,笙磬同音」。《尚書》說:「笙鏞以間,鳥獸跎跎。」
在宋元時代,由於獨奏及小型合奏有了較大的發展,當時「瓦肆」及其它遊樂場所經常表演的樂器節目,大都屬於獨奏及所謂「小樂器」、「清樂」、「細樂」之類的合奏形式。它們的組合分別是:
1. 小樂器
只用兩三件樂器相合,常用的配合方式有:雙韻雙合阮弦;嵇琴合簫管;鍵琴合葫蘆琴;笛子合鼓板等。
2. 清樂
以方響、匏笙、笛子、小提鼓為主要樂器,以音調清細為主要特色。
3. 細樂
用簫、管、笙、(箏)、嵇琴、方響等樂器。從以上三類組合來看,其中匏笙、葫蘆琴都居重要地位。
箏
在中國古代,匏樂的發展很早就具有相當的水平,無論是樂器製作還是樂曲編寫,都取得令人稱頌的成就。到了宋代景德年間,著名的樂師仲辛對匏笙作了重大改革,他創製一種十九簧的匏笙,曾引起樂界高度重視。在宋代,四川地區還曾出現一種三十六簧的「鳳笙」,也叫「蘆笙」,足見當時匏樂發展之迅速、興盛。
葫蘆絲(網路圖片)
現流行於中國雲南少數民族地區的「葫蘆絲」(又名「葫蘆簫」),也是一種用葫蘆製作的樂器,此外還有「葫蘆笙」等。
八O年代以來隨著一批音樂界專家的研究、整理和挖掘,先後研製了匏塤、匏笙、匏琴、匏胡、葫蘆絲、葫蘆琴、葫蘆鼓等多種葫蘆樂器,為遠古的匏樂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遠古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