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衛視全面停掉了商業廣告,而改用城市宣傳片、公益廣告片代替廣告的位置,據說是要打造一個「主流媒體、公益頻道」。然後各種節目的定位基本上是為了教育人民,包括《天天紅歌會》等欄目都重裝上陣,致力於讓有幸收看其節目的人民受到最好的宣傳教育。然後,其他地方的人民就會覺得自己很幸運,畢竟中國的電視節目裡還有其他選擇,甚至我們可以選擇不看電視而去上網,再不行就「違法」裝個小衛星天線。
倒不是說我們不想在《書香》裡得到文化知識,也不是不想從《重慶好人》當中瞭解重慶的凡人大事兒,更不是不想從《民生.魚水情》看到黨員幹部密切聯繫群眾的生動實踐和感人事跡,就是覺得在如今這樣的一個社會當中,有這麼一個電視臺是件挺可怕的事兒。
一個現代社會裏,最起碼的推動力就是經濟的力量,一個電視臺想要把節目做好、能夠活下去,就必須要在節目質量上下點兒功夫,然後老百姓才喜歡看,廣告商才能投錢給他們。如果一家媒體不用擔心廣告的問題,只是仰賴這種財政撥款的圈養,做節目肯定是沒有什麼動力,哪怕是這種如此「主流」的節目,也不會有真正用心的時候。
而媒體的天然屬性就是進行監督與信息傳播,監督這件事您能指望仰仗著您的撥款來運營的媒體做麼?咱就別說現在這種欄目設計基本都是歌功頌德的形態了,就是有幾個欄目是真的事關民生而不是那種「魚水情」的表彰,估計也不過是做做樣子而已。因為作為媒體,他們已經不再為老百姓服務,而是為了財政撥款服務了。
那麼,這樣的一家媒體,在媒體屬性上的生命可以說就已經結束了,其基本功能相當於當年放送最高指示的村口大喇叭,那東西算是媒體麼?
這可以說是一種媒體的異化與退化。異化的地方在於,這等於是另外一種廣告,但廣告的主體只有一個,在這種狀態下,重慶臺說是沒有了商業廣告,但實際上它所有的時段都成為了一種廣告,基本相當於全天的購物臺,只不過販賣的東西不太一樣罷了。但這種異化的形式,是媒體本身最大的退化。
遙想剛剛過去沒有幾十年的時間裏,曾經有過沒有商業廣告的日子,那段日子佔了1949年至今的一半時間,其中還有10年最為嚴重、國民經濟到了幾乎崩潰邊緣。那時候的傳播除了在形式上與這種玩意兒有所差異之外,其內核並無差異,無論怎麼一種表現形態,都是某種宣傳工具,要說教育人民那就是往自己臉上貼金了——當然,這種讓人驚艷的做法,本身就是往自己臉上貼金。
而更為悲劇的是,在現在這樣一個能夠有其他選擇的社會當中,這種東西要不是強制收看的話,能夠有收視率麼?在空寂的太空當中衛星發送著信號,而地面上沒有多少打算接受這個信號的人。要說商業廣告是誘惑你購買、然後再拿錢出來做廣告、這個廣告等於還是你買單的話,這種納稅人出錢、讓後想給納稅人教育而納稅人根本不看的玩意兒,連最基本的效果都是沒有。就目前的反饋來看,基本沒人打算把這個電視臺列為可看的電視臺。
所以,這個悲劇的喜劇一面在於,時代真的是改變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重慶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