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經濟轉型的宏觀主題下,房地產企業開始了上下求索的轉型之路。有的瞄準長尾市場,布局三四線城市;有的投身藍海,進軍商業、養老地產等領域。
「香港模式」的反判
過去幾十年,中國房地產行業的飛速發展,一直依賴的是滾動開發的「香港模式」,即房地產開發從投資買地、開發建設到營銷銷售、物業管理等環節全部由一家開發商獨立完成。
在這種模式下,開發商的核心競爭力在於拿地和融資,當銀根收緊,資金週轉不暢時,這種「大而全」經營模式的短板就迅速暴露,當年的順馳、德隆都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例證。
隨著調控的深入,香港模式越來越暴露出它的侷限性。地方形成對土地財政的依賴,與開發商形成利益共同體,地價與房價對敲式輪漲。它實際上把企業陷入了高地價與低購買力的兩難困境中,企業的開發成本不斷上升,而市場變得極其脆弱。當房價泡沫超過市場可以容忍的臨界點,嚴厲的調控就將敲響資金過度依賴型企業的喪鐘。
「美國模式」的興起
企業轉型沒有固定的法則,沒有路徑的依賴,但在國家經濟轉型的宏觀約束下,企業轉型應符合整個行業發展的趨勢。
「美國模式」強調高度細分的專業化分工,形成橫向價值鏈。投資與開發、建設、物業管理、服務分別由產業鏈條上的專業公司負責,這是行業的未來發展趨勢。比如萬科提出的「向製造企業」學習,萬達的「訂單式」商業地產,合生創展的「全系地產」等,都在向美國模式靠攏。
將現有的開發商模式變成投資商、建造商以及服務商等多種專業運作模式共存的開發模式,是行業發展的必然。
專業化分工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調控政策是加速這種趨勢的催化劑。「香港模式「走到盡頭的時候,行業變軌,強調專業化分工的「美國模式」便駛入歷史的快車道。
「美國模式」強調高度細分的專業化分工,形成橫向價值鏈。投資與開發、建設、物業管理、服務分別由產業鏈條上的專業公司負責,這是行業的未來發展趨勢。比如萬科提出的「向製造企業」學習,萬達的「訂單式」商業地產,合生創展的「全系地產」等,都在向美國模式靠攏。
將現有的開發商模式變成投資商、建造商以及服務商等多種專業運作模式共存的開發模式,是行業發展的必然。綠城涉足代建業務,進行專業化的開發服務,正是順應這種未來行業趨勢的戰略突圍。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