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專家提警中國銀行「表外」風險失控

 2011-06-30 12:1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自去年二月以來,本輪負利率已長達18個月,存款蒸發現象越加嚴重。居民資產如何保值增值,是當前投資者最為關心的話題。由於股市走勢尚不確定,樓市調控持續深入,在此背景下,銀行短期理財產品數量急速增加,收益率也大幅上升。據統計,截至6月上旬,銀行理財產品總額已達7萬億。僅是今年以來,銀行發行理財產品有6000多隻,已接近去年全年總量。年化收益率節節抬高,最高收益率甚至達到了7%。

銀行機構與監管部門的博弈

短期銀行理財產品大受追捧,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應對銀監會存貸比監管的要求。由於前兩年貸款量巨大,商業銀行當前存貸比總體上已經逼近75%的監管要求。為吸引投資者、美化財務報表,銀行不惜成本提高收益率,發行短期理財產品,特別是跨月末時點的理財產品,以迎接年中各項指標考核。例如,一款理財產品如在月末申購,申購款便成為銀行存款,而到下月初,理財產品成立,申購款便從銀行「表內」劃走。

二是解決銀行存貸需求間的不匹配。從存款方面看,央行多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加之實際副利率,使得銀行攬儲壓力不斷加大。但從貸款方面來看,實際貸款需求旺盛,銀行通過大量代銷信託理財產品或委託貸款,「曲線」滿足客戶的融資需求,將資金的需求和供給放在「表外」匹配。

「表外」風險需高度警惕

銀行理財產品擁有華麗的外表。以銀行代銷信託理財產品為例,銀行獲得了暫時性的資金,企業融資需求得到了滿足,而理財客戶也拿到了較高的收益,這看似「三全齊美」的外表下,銀行系統和經濟運行的潛在風險卻在加大。

第一,銀行成為這一風險的最終承擔者。目前,銀行「雙重表外化」的現象非常明顯。存款「出逃」到理財,是負債方的表外化。銀行大量代銷融資性信託理財產品,委託貸款急劇放量,是資產方的「表外化」。「雙重表外」業務的擴張,脫離了監管者的監管範圍,且沒有有效的的風險對沖機制。一旦表外貸款無法償還,銀行為避免聲譽上的損失,必將動用表內貸款償還理財資金,讓表外風險轉嫁表內。

第二,中小銀行風險更加明顯。在這場以理財產品為「道具」的存款爭奪戰中,以股份制行為主的中小銀行攻勢最為猛烈。根據理財行業研究機構普益財富統計統計,4月份,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共發行556款理財產品,佔發行總量的42%,這一數字與中小企業的風險承受能力大不匹配。與此同時,中小銀行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也普遍高於大銀行。一旦貸款企業還款能力出現問題,中小銀行將成為首個波及對象。

第三,理財產品的快速增加,對沖了信貸調控的效應。央行數據顯示,5月末,M2同比增長15.1%,5月人民幣新增貸款5516億元,均顯著低於市場預期。但是,由於表外業務不斷加大,傳統指標無法代表當前流動性情況,也加大了貨幣政策調控的難度。筆者認為,對當前流動性的判斷,不應僅僅基於每月的金融信貸數據;每季度公布的社會融資總量變化情況,才是衡量市場流動性的主要參考指標。

如何防止「表外」風險失控?

在流動性短缺的情況下,銀行理財產品「價格戰」,是銀行為爭搶存款不得已而為之,從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視為存款利率上浮的預演。筆者認為,為避免銀行「表外」風險失控,短期內應盡快變數量型調控工具(如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為價格型調控工具(如加息),讓「出表」資金重回「表內」。而長期來看,加快存款利率市場化,包括允許某些銀行差額化定價等,才是化解矛盾之根本。

當前市場對於貨幣政策的理解存在誤區,即仍然認為,上調利率對經濟基本面的影響甚於準備金率上調。但筆者認為,由於當前中小銀行超額準備金率基本上沒有剩餘,中小企業融資成本早已高於基準利率,因此「提准」對於控制信貸影響將甚於加息。而及時提高存款利率,將有助於緩解長期以來的負利率,是對抗通脹、防止居民資產存放在「表外」的最為有效的方式。同時,加大對「表外」業務的監管,做到月度數據公開透明,可以縮短政策反應時間,避免風險積聚。

筆者依然維持原有判斷,即未來抗通脹與防範銀行風險將更加依賴於價格型工具的使用,今年年底之前,央行至少還會加息兩次,上調準備金率一次。

從長期來看,加快存款利率市場化,是化解風險的根本之法。目前為止,我國國內的債券市場利率、同業拆借利率、貼現利率都已經基本實現了市場定價,外幣利率的市場化已基本到位,只剩貸款下限和存款上限存在管制。而在貸款利率方面,面對私營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銀行在貸款利率上有一定的定價能力。在流動性收緊的背景下,大企業的貸款利率也在上浮,取消貸款利率下限或者擴大下浮比例在目前來看意義不大。

存款利率市場化是整個利率市場化過程中最為艱難的一步。控制存款利率的向上浮動,是出於保護銀行利益的考慮。目前,存款利率上限與貸款利率下限之間有約3%的利差,貢獻了銀行利潤的八成。

但是,管住了存款利率,對於理財產品的利率,則鞭長莫及。不經意間,一年期存款利率作為基準利率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挑戰。

同時,理財產品的豐富也意味著,商業銀行實際上也在主動地嘗試利率市場化。在各種監管要求之下,如沒有利率市場化的積極實踐,不去發行利率較高的理財產品以彌補運行資金的不足,銀行可能連正常的運行都難以為繼。

筆者認為,應加快存款利率市場化方面的嘗試,包括大額存款單,允許某些銀行差額化定價等,早日取消存款利率上限,在「十二五」期間,爭取完成利率的市場化定價。

瑞穗證券亞洲首席經濟學家 瀋建光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金融時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