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紛紛報導中國對美國對臺軍售的反應,認為主要是媒體炒作,表面上態度強硬,實際上缺乏實質。北京在國際政治上雄心勃勃,在外交政策上又謹慎克制,讓自己日益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瑞士《新蘇黎世報》9月23日評論說,「中美關係面臨新的考驗。歐巴馬政府宣布,向臺灣提供老式戰鬥機,而不是臺灣希望的新一代F-16戰鬥機,儘管已經簽字,而中國官方媒體對美國的警告變得尖銳起來。但北京政府如此反應,似乎還是希望華盛頓三思而後行。」
評論認為,中國副外長張志軍批評美國的決定破壞了雙邊關係、損害了中國的核心利益,並且提醒美國1982年簽署的關於減少向臺灣提供武器的聲明。「可是,最近30年來,這個事實從未妨礙過華盛頓與島國臺灣的廣泛軍備合作。在北京看來,這是兩面派手法,加劇臺灣和中國之間的緊張,美國頂級政客對北京的友好辭令也淪為空話。」
該報在引述中國官煤的強烈反應之後指出,「儘管對美國憤怒和失望,但具體後果不會像圍繞這個主題的新聞炒作所暗示的那樣強硬。2010年初,在美國向臺灣提供武器之後,與華盛頓之間的關係迅速冷卻,中國從中一無所獲。即使軍事上的考慮,其實也更是給本國觀眾看的。比如一位將軍對《人民日報》所說的,中國應該實施‘聰明的報復’,效法俄羅斯在歐洲針對美國的反彈道導彈計畫的反制措施。
「中國日益處於進退兩難的地步,一方面基於自己在世界經濟中更加強大的地位,在世界政治問題上也自信地要求得到更多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外交政策問題上遵守所謂‘和平發展’的克制。最近幾個月裡,中國對美國的聲調之所以強硬起來,是因為北京由於巨大的貨幣儲備和對美國國債的投資感到自己也被套牢在美國的經濟政策和貨幣政策中。中國要求華盛頓擔當特別責任,在與國債沒有直接關係的問題上也是如此,比如向臺灣提供武器。偶爾提出經濟懲罰行動,威脅大規模拋售美國債券,都沒有實質內容。從中反映出無能為力,這種無能為力被自以為是的滔滔雄辯所粉飾。」
是否真生氣還有待觀察
德國《日報》(9月23日)寫道:「……除了美國之外,沒有任何國家向這個民主的、然而外交上孤立的‘中華民國’供應武器。最近幾個月,在華盛頓,合乎北京意圖的呼聲日益高漲,要求收回對臺灣的支持,因為臺灣問題一再導致(美中)爭執。北京的目標是與這個被視作叛逆省份的島嶼重新統一,必要時動用武力。」
該報認為,「如同臺灣請求新式武器一樣,北京的反應也變成老俗套。美國大使被招進外交部,不得不洗耳恭聽:‘軍售計畫是干預中國的內部事務,損害了雙邊關係’。北京也可以將歐巴馬的決定作為階段性勝利記載下來。中國是不是真生氣,將會表現在是否會像2010年那樣中斷與美國的軍事交流。」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北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