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老北京為何「東富西貴」?(組圖)

 2011-09-25 14: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2
    小字

老北京「東富西貴」,此說流傳甚廣,但究竟何意,爭論頗多。

概括起來,有三種說法:第一,東和西指老東城區和老西城區,因清末東城區多商家,西城區多王府。第二,西指老宣武區,東指老崇文區,因清制漢官非功不得居內城,故漢吏多住崇文,他們與商人暗中勾結,多成富人,而漢官多住宣武,清室為漢功臣賜第也多在此。第三,指前門大街,它東邊多票號、大買賣,故稱富,西邊多會館、戲園等,故稱貴。

那麼,究竟哪個更準確呢?

首先,「東富西貴」說從何而起?一說為明朝,一說為清末,但後者更有道理。因清代城市規劃巨變,內城皆為八旗駐地,就算明代有過「東富西貴」,至清也完全被推翻。到清中期時,北京內城幾乎沒有字號,而典籍中也未見相關記載。

其次,既然清末才有「東富西貴」說,則不可能指前門大街,前門大街明時商業已很發達,當時它東邊多是糧店,也談不上「貴」。前門大街原本寬闊,但游商佔路交易,後期甚至修建房屋,使前門大街窄了一半左右,如果是「貴」,豈敢如此操作?此外,東邊的大柵欄一帶也很富。

第三,老崇文區商貿發達,這是事實,但老北京好幾個城門附近都有商業區,清末老地安門一帶之繁榮並不亞於前門,內務府幾個重要的採買部門都在此辦公,官商結合尤其密切,只因後來前門修了火車站,地安門才相對衰落。可見,當時崇文區和宣武區未必「東富西貴」。

由上分析可知,「東富西貴」應指老東城區和老西城區,這在典籍中也可得到印證,最早記錄此說的是清末學者震鈞,此後崇彞在他的名著《道咸以來朝野雜記》中也有討論,他認為「西貴」說無據,並羅列了東城尚存的27所王府與官宅,多於西城的20所。他認為,因西城荒涼,與東城有差距,提西城是為了鋪陳「東富」。

而老崇文區和老宣武區為「東富西貴」的記載,出自民國,皆是漢人記載,很可能沿用了清末的傳說,附會以當時北京城的狀況。當時崇文、宣武迅速發展,已成北京城市重心,傳統的東城區、西城區相形見絀,交出「東富西貴」的桂冠,也屬正常。

那麼,崇彞認為只有「東富」沒有「西貴」是否正確呢?這可能是他忽略了什剎海的因素,那是北京城唯一不屬於皇家的水源,從明代起,沿岸便是官家宅院首選地,只是它不斷乾涸,於今已失三分之二,故許多官宅被淹沒在胡同中,今什剎海沿岸王府仍非常多,故給人們留下了一個印象:沿水而居,必為貴人。「西貴」說應是這種記憶的體現,並非附會。

本文資料主要引自《北京志·人民生活志》

来源:北京晨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