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收節節上升與中小企業困境形成鮮明對比,減稅不僅是經濟問題,還是徵稅者的道義責任。
高稅收源於稅基寬,稅率高,應稅盡稅,誕生於沒有稅收觀的市場蠻荒時代。稅收增長速度多年超過GDP增速,政府難逃與民爭利之譏。2月14日,財政部發布「2011年稅收收入增長的結構性分析」,2011年全國稅收總收入完成89720.31億元,同比增長22.6%,再次遠超GDP增速。從1984年開始稅收收入高速增長,當年稅收增長率為17.31%,當年GDP不變價增長率為15.20%。
稅收主體90%是企業法人,加之近些年企業成本節節上升,多數中小企業不逃稅就無法生存。《中國經濟週刊》調查了北京一家文化類中小企業,繳納稅項包括:增值稅、營業稅、文化事業建設費、企業所得稅、城建稅、教育費附加、印花稅、車船稅等等。以2010年為例,該文化企業總收入3000萬元,稅前利潤率大約在13%左右即390萬元,扣除所得稅100萬元,淨利潤率在10%左右即290萬元。增值稅、營業稅、城建稅、教育費附加、文化事業建設費、企業所得稅的全年應繳稅額應在355萬元左右,扣除增值稅退稅45萬元,實際稅負310萬元,實際稅負略高於淨利潤。製造業情況更糟,以傳統製造業3%以下的淨利,卻要繳納17%的增值稅,無異於殺雞取卵。
目前的稅收結構催生大政府、大投資以及互相欺騙的非法稅收模式。
稅收結構是為大政府、高投資的政治、經濟發展模式服務的。政府主導基建投資,對資金的需求永無盡頭。以地鐵為例,截止2010年底,全國擁有地鐵運營線路42條,運營線路總長度達到1217公里。同期我國已批復建地鐵城市達到了28個,分布於4個直轄市及黑龍江、遼寧、浙江、江蘇等16個省份。只要政府主導投資,稅收不可能從根本上減少,即使表面上減少了也會「堤外損失堤內補」,否則投資項目將成為無源之水,而其中存在的財富分配、灰色收入等統統成為一起成為無源之水。
這讓人想起房地產行業,理智的人絕不會相信中國房地產真的會同比均價下降30%,原因就在於中國經濟與房地產市場血肉相聯,一旦撕開必然皮開肉綻,承受不了壓力的地方政府對房地產調控政策必然陽奉陰違。
高稅收外加費用還為政府上下其手提供了巨大的空間。有多高的稅費,就有多大的優惠,中國稅收如此之高,企業還能夠生存,稅收優惠也是重要原因。
央企承擔高稅收,但有壟斷收益、廉價資源補償,姑且不論。以A股市場為例。看上去是上市公司稅賦越來越重,實際上是政府的行政調控挪移越來越自如。據《投資者報》對2009年、2010年A股上市公司的稅負狀況做的統計:2010年全部上市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7.5萬億元,其中超過1.1萬億元用來繳所得稅和營業稅金及附加,對全國全年稅收收入的貢獻度超過14%。2010年整體稅負達到6.36%,而過去十年的平均稅負僅為5.31%,可見上市公司的稅負不斷在加重。
我們絕對不能忽略另一個數據。2010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共有1454家上市公司獲得補助,平均每家公司獲得3187萬元,補助覆蓋面高達92.61%。另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以來有195家公司收到各種形式的政府補貼110億元,平均每家公司收到補貼逾5000萬元。財政貼息總額約為13億元,稅收返還總額約為32億元,財政撥款約為65億元。收到財政撥款的公司中有38家收到地方政府的上市獎勵資金,金額從數十萬元到千萬元不等。
一隻手高額徵稅,另一隻手實施包括稅收優惠在內的各種形式的補貼,典型的左右手互搏,做好也是你,做歹也是你,收稅也是你,優惠也是你——地方裁量權如此之大,不僅使稅收如沙漏失去了稅收法治原則與公平原則,更逼出了一大批專吃補貼、專找稅收優惠的投機企業,是為「進補專業戶」,成為市場的蛀蟲。
按照普世價值觀,稅收改革理應走向法治、簡易、公平,降低稅率是題中應有之義,但這樣做目前無比困難。這就牽涉到偷逃稅,造假無成本,企業與收稅者互相欺騙,難以形成正面激勵。在高稅賦與失信環境的逼迫下,企業與個人偷稅成為習慣,增值稅17%要偷稅,下降到13%難道就不偷逃稅了嗎?企業並不真正相信稅收法治與公平原則能夠落實到位。而政府一樣用有色眼鏡看納稅人,燭照之下似乎人人都是嫌疑犯,在缺少資金時或者另有圖謀時靠查稅達到目的。筆者看《中國稅務報》上《企業在稅務稽查中逃稅案例匯總》一文,如同看到一幕幕真切的貓捉老鼠遊戲。
建立互信得從執柄者開始。一個從未實現的辦法,在民間無數次被提及,可見渴求的熱烈。只要建立官員財產申報機制並在極小的範圍嚴厲執行,徵稅者與被征者之間,即刻擁有互信的基礎。到那時,嚴厲稅收執法、大範圍的降稅水到渠成。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