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消費儲蓄,無疑是個人財富管理的「三駕馬車」。
2010年我國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餘額首次突破30萬億元。如果居民儲蓄的增長不能轉化為投資,過度的居民儲蓄抑制了現期的消費,消費需求不足,投資效率低下,那麼居民儲蓄就會對經濟發展產生負面的影響。反過來,投資消費不足,又使居民儲蓄可能出現滯漲。
前央行副行長朱民曾列舉一組數據:中國居民儲蓄在過去20年前的增長是19.6%,今天還是19.6%,中國政府的儲蓄20年前是4.7%,今天是8.6%,公司的儲蓄從20年前的7.8%漲到今天18.5%。很顯然,儲蓄的增加是公司儲蓄為主的增加。也就是說,事實上,中國居民並不富裕。那麼,中國要調整增長模式,中國經濟結構調整被推上了最前端,關鍵是保障居民的財產性收入與日俱增。
在零利率或負利率背景下,居民的財產性收入要靠個人投資來實現。以美國為例,西方發達國家居民投資可供選擇的主要渠道是:一是儲蓄存款,約佔美國人投資額的15%;二是股票,約佔投資額的40%;三是保險和養老金,約佔投資額的20%;四是債券,佔到投資額的10%左右;五是其他投資方式,如購買外匯等。
現在的問題是:為什麼美國人在零利率條件下股票投資佔比最大,而我國在負利率條件下仍有六成居民選擇儲蓄存款?難道中國投資者不知道巴菲特的提醒「你的錢躺著也可能中槍」嗎?非也。問題在於中國股市要從根本上改變「站起來更容易中槍」和長期以來「一賺二平七虧」的局面。
一段時間以來,貝塔值(β值)成為一些市場人士關注的焦點,相對於市盈率等指標,貝塔值或許更能反映在經濟增長出現減速情況下的投資選擇標準。巴菲特則在betway体育手机网 年度「致股東的信」中如此闡釋:我們將投資定義為「現在將購買力讓渡給他人,合理期待未來支付稅率後,仍能獲得更高的購買力」。簡言之,投資就是放棄現在的消費,以便將來有能力消費更多。由此巴菲特得出以下結論:衡量投資風險高低的指標不應是貝塔值(波動性越大,則被認為風險越大),而是持有期滿後投資人出現購買力損失的概率。資產價格可能大幅波動,但只要有理由肯定投資期滿後它們帶來的購買力能得到提升,這項投資就沒有風險。基於此,巴菲特旗下公司逆市增持包括科技股在內多種股票。
事實證明,年逾八旬的巴菲特老爺子又做對了,如今金融危機發源地的美國股市幾乎走出金融危機的陰影。相比之下,滬深股市主要指數還在低位徘徊。筆者認為,美國投資人的風險偏好是較為理性的,而中國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往往帶有濃厚的非理性色彩,關鍵時刻顯得畏首畏尾,甚至不堪一擊。
這種情形也許正在發生變化。證監會主席郭樹清日前的一些新提法值得關註:一是認為投資「不差錢」。此前,郭樹清還表示要重視A股經過調整後正出現罕見的投資價值,使股市成為居民財產性收入的財富管理平臺;二是吹風「藍籌價值論」。他明確指出大型績優公司股票價格比平均水平低了約40%,多次力挺藍籌;三是對經濟與股市「有信心」。他指出,我國經濟是典型的大國經濟,有著巨大的內需市場,國際環境的影響其實不如想像的那麼大。他還坦言,中國股市確實存在許多與經濟的脫節現象。但我國資本市場非常年輕,固然存在許多不成熟的地方,但也充滿旺盛生機。他同時又反對在股市裡賺快錢,賺大錢一幅郭氏A股「慢牛圖」似乎浮現在投資者眼前。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