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三更」「半夜」源自兩個人(圖)

 2012-06-13 15:4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如今的「三更半夜」一詞,是夜已經很深了或者時間已經很晚了的意思。但在宋代,「三更半夜」一詞卻是源於兩個人,一個是「陳三更」陳像輿,一個是「董半夜」董儼。他倆都是宋太宗時的大名人。

《宋史·趙昌言傳》:「四人者(陳像輿、胡旦、董儼、梁灝)日夕會昌言第。京師為之語曰:‘陳三更,董半夜’。」這裡是說,宋太宗時期,陳像輿、胡旦、董儼、梁灝、趙昌言等人志趣相投,形影不離,常常相聚在趙昌言的家裡談至深夜,還不忍散去,當時人們就戲稱陳像輿為「陳三更」、董儼為「董半夜」。這就是「三更半夜」一詞的來歷

白天說成「鐘」

古人把深夜稱為「三更」和「半夜」,還要從古人的計時習慣說起。

古人對白天和黑夜的計時和稱呼都不相同,白天說成「鐘」,黑夜說成「更」或「鼓」,這一點,我們從現在古人留下的鐘樓鼓樓上也能看得出來。在古代,城鎮都設有鐘樓鼓樓,晨起要撞鐘報時,所以白天都稱為「幾點鐘」。古人把一夜分為五更,除夕夜的「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就是這個意思。

夜晚巡夜人員打擊梆子,以點數報時,所以夜晚時間就稱為「更」;有的地方是用擊鼓方式報時,所以夜晚的時間還稱為「鼓」,所謂的「幾更天」或者「幾鼓天」都是這個意思。我們常說的「晨鐘暮鼓」也是源自這裡。

《紅樓夢》在大觀園裡過元宵節那一章中說:「天未二鼓,戲演的是《八義》中《觀燈》八出;三更時,賈母聽罷女先生的《鳳求鸞》;四更時,鳳姐兒的笑話也講完了,元宵節終於‘聾子放炮仗——散了’。」這就是「更」「鼓」用得最為明顯的例子。

古人的一更相當於現在的19點到21點;二更是21點到23點;三更是23點到凌晨1點;四更是1點到3點;五更是3點到5點。三更為子時,正是半夜時分,也是夜間最為寒冷的時候,所以賈母這時說「怪道寒浸浸的起來」。賈府的元宵節鬧到「四更」,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凌晨三點左右,可見賈府的元宵節是非常熱鬧的。

與宋朝有關

「三更半夜」能成為人們的一個常用俗語,不能不說說宋朝的夜生活了。

宋朝的夜生活是自由和開放的,「三更半夜」在唐朝是根本行不通的。因為在唐朝,城市生活是實行宵禁的。唐朝的《宮衛令》規定,每天晚上衙門的漏刻「晝刻」已盡,就擂響六百下「閉門鼓」;每天早上五更三點後,就擂響四百下「開門鼓」。凡是在「閉門鼓」後、「開門鼓」前在城裡大街上無故行走的,就觸犯「犯夜」律令,要笞打二十下。到宋朝初年,這些律令就全部廢止了,宵禁也被完全解除,宋人可以通宵達旦地過自己喜歡的夜生活了。「梁園歌舞足風流,美酒如刀解斷愁。憶得少年多樂事,夜深燈火上樊樓」。這些都為「三更半夜」一詞的誕生創造了良好的客觀條件。

還有,我們現在把時間說成是「幾點鐘」的「點」,也是來源於古代的「更」。為了把時間分得更細些,古人又把一更分為五個「點」,一「點」約等於現在的24分鐘。當然,這個「點」不是「小」的意思,這裡的「點」是古代的一種樂器,形狀就像小銅鐘,中間凸起,兩邊有孔,更夫用繩子穿到孔裡把「點」繫在手上,報時的時候用手打「點」就可以了,時間久了,「點」也就成了一種計時單位。現在說「打點」一詞也是來自這裡。

由以上我們可以看出,每一個漢語成語的產生,都有其自己的歷史背景。沒有宋代經濟的繁榮,沒有宋代夜生活的開放,也就沒有「三更半夜」的今天。

来源:廣州日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